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導思想,并將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以及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為了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落實國家《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促進中醫藥創新和發展,推進公共衛生、保健制度改革和保健醫療技術的創新,全面提高中醫藥養生保健及治療康復水平,充分發揚青年中醫藥博士的創新精神,為青年人表達新思想搭建暢通的交流平臺,激勵優秀的青年中醫藥人才脫穎而出,我會與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聯合召開了青年中醫藥博士創新論壇。
1月12日,創新論壇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大學、科研院所的博士50余人參加了討論。論壇以“創新·發展·和諧”為主題,進行了充分交流。內容概括總結如下:
⒈專家們就中醫藥科學研究情況進行了深入研討
⑴回顧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歷史,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至今,在中醫藥理論的生物學屬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醫藥理論的生物學屬性獲得驗證,如對陰陽消長與 cAMP/cGMP平衡、交感/副交感平衡的相關性,藏象功能與脾胃/神志/腦腸肽的相關性、肝主疏泄與植物神經/邊緣系統的相關性等進行了研究,但缺乏面向應用的創新性成果;確立了中醫學從關系本體論出發認識生命的科學性,但缺乏解決機體各系統間復雜性相互作用關系的方法;循環式佐證使理論系統化獲得加強,如:“陰火”與“少火”“壯火”的佐證—精神性高熱,心主神明與腦主精神的爭論—心源性腦損害,但理論發展能力欠缺;還原分析研究加深了中醫藥生物學屬性的認識,如:腎藏精,主骨生髓/精血互生——紅細胞生成/再生障礙性貧血,肝郁氣滯—單胺遞質、神經內分泌、垂體-甲狀腺軸、垂體-性腺軸,但缺乏歸納性工作難以獲得規律性發現;新知識與技術的應用拓寬了中醫藥研究的視野,如:耗散結構/功能相關、功能轉化及量變到質變——天人相應,散彈理論與多靶點學說/方劑配伍作用理論——機體內在整合機制,但中醫內涵與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突出。
⑵反思中醫藥科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部分專家認為,中醫藥研究缺乏建立在系統思維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方法,理論研究與臨床研究脫節,大多采用理論研究—基礎研究—文獻與實驗,或者臨床研究—應用研究—調查與經驗的研究模式;受傳統文化影響,中醫藥科學研究工作中,思想束縛過多,絕大多數科研是對既成理論的證明性研究,而缺乏創新學說,導致開創性研究不足。
⑶實現中醫藥科學研究創新發展的對策:一是以解決臨床需求為目的,開展中醫藥基礎理論的應用性研究,解決制約發揮中醫藥臨床療效優勢的根本問題;二是從解決疾病譜群變化的需求中發展與更新中醫藥基礎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三是中醫研究與中藥研究相結合,從中醫應用理論創新入手開展創新中藥的研究,面向臨床困惑問題,建立新學說用于指導中藥研究與開發,實現中藥的原創性、跨越式發展;四是從關系本體論出發,瞄準特色性中醫藥理論實現創新;五是從臟腑關系出發發現機體整體性反應機制,補充與完善現代生理學與病理學,從整體調控特色出發闡明機體多系統介導中藥作用的生物學基礎等。
⑷提高中藥臨床劑量,改善中醫藥臨床療效:部分專家指出,中醫臨床療效直接受到《中國藥典》劑量規定的限制,努力打破“中庸思想局限論”、“沙鍋容積局限論”、“肚皮容積局限論”、“超大劑量風險論”等制約中藥傳統劑量的瓶頸問題,闡明中藥量—效(毒)關系,突破中藥傳統用量局限,增加中藥用量,可能將是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舉措。
“治療窗”摸查法、生物效價比測法等可作為尋找和科學制定中藥臨床最佳用量范圍的重要參考方法。味少量大的小復方是中藥新藥研制的發展方向,也應成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處方良策。因此建議:國家應加緊立項開展中藥劑量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為中醫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支持(如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973計劃);《中國藥典》(一部)應取消“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等標準,而將其收錄到《中國藥典》之《臨床用藥須知》中,供臨床醫生參考而不作為硬性規定,使臨床醫生從中藥傳統劑量局限和束縛中解脫出來;中醫臨床處方譴藥盡可能地“味少而劑重”,這樣更便于中藥的新藥開發和基礎研究。
⑸完善六大體系是實現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六個路徑:一是完善預防養生保健診療技術體系,包括療效評價和推廣、中醫傳承和中醫診療技術以及預防保健等;二是建立中藥現代化產業的技術體系,涉及農業、工業及其相關產品(包括健康相關的產品)等研發技術平臺建設;三是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標準規范體系,首先構建中醫中藥標準體系框架,然后分別建立中醫和中藥的技術標準;四是豐富中醫藥理論體系,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臨床基礎理論、中藥基礎理論以及中藥發展模式的研究;五是構建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包括方法學和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如加強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室,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等等;六是形成國際科技合作網絡體系,與國外合作制定研究計劃,促進中醫藥能夠進入主流市場,并逐漸形成科技合作網絡。
⒉專家一致肯定:學術沙龍是比較適合青年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有效形式
沙龍是開展學術爭辯的最好形式?!扒嗄曛嗅t藥博士沙龍”突出“倡導大膽創新,倡導交流互動,倡導爭辯質疑”的特點,使發言者與聽眾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在平等友好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紛紛就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問答、討論、補充甚至是激烈的爭辯,學者們情緒高昂,言辭懇切,表現出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高度熱情和責任感。會后專家們普遍反映良好,建議今后經常組織類似的學術沙龍,為大家開闊視野和研究思路,提供溝通、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