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醫學科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大批科普作家和科普作品迅速涌現,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圖書市場,中醫養生保健類圖書深受讀者青睞,但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圖書,許多讀者又很迷茫,不知如何選擇。記者近日采訪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中醫藥文化分會秘書長、中醫藥科普分會主任委員溫長路教授。
溫長路教授說,從對當前醫學科普市場狀況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與社會的發展和群眾對中醫的需求相比,中醫藥科普宣傳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不小差距。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出版現狀?溫長路分析了個中原由。
中醫學是由預防保健體系和疾病治療體系共同構成的完整學科,預防醫學是中醫的強項,譬如在治未病、食養食療、運動健身、抗衰老等方面都廣有建樹??墒窃趯嶋H社會生活和醫療衛生領域,中醫的這些法寶或被改頭換面,或被取而代之,作用正在被淡化,中醫的預防保健體系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步伐客觀上對中醫的預防保健體系產生了排斥,另一方面是中醫人自己對話語權重視程度減弱和不能有效把握。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復雜的,但首先應當引起重視的,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從對當前醫學科普市場狀況的分析中不難看出,醫學科普著作的數量不少,真正屬于中醫的不多;打中醫旗號的不少,真正能反映中醫特色的精品不多。一些中醫專家對需求對象的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對科普創作的手法缺乏必要的研究,致使不少科普圖書使用的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表現的是不易接近的專業面孔,因缺乏通俗性、實用性、可讀性而受到讀者的冷落。加上市場經濟運行模式下,學術上的浮躁和為了追求利潤,導致一些科普讀物過分強調噱頭、一些經營部門過于炒作,也是造成醫學科普市場混亂的原因。
另外,在出版管理上也存在一些漏洞,部分不是醫的人寫醫、不懂醫的人論醫,使一些宣傳內容出現了以博代約、以葉障“木”、以偏賅全、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等傾向,對人民群眾正確接受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知識產生了一些誤導。
面對這種狀況,溫長路教授指出,科普作品是向人民群眾宣傳和推廣科學知識的,向他們傳遞什么和如何傳遞至關重要。在一定時期內,科普熱中出現一點混亂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是不可避免的,但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的理智和成熟,老百姓的健康問題到底應該相信誰的問題不能再含糊下去了。
首先,科普創作要突出學科特點。中醫科普自然應當姓“中”,應把中醫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識、養生保健方法等介紹給讀者,同時還要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包括現代醫學知識,增加科普作品的時代感,從多方面證實中醫的科學性。
第二,要宣傳科學觀點、科學意識。由于市場經濟運行下一些追求過快利潤增長的短期行為在出版、發行領域的影響,出現了部分背離醫學科學的劣質產品,宣傳唯心主義,甚至是明顯帶有封建迷信的東西。例如把氣功說得玄而又玄,把算命說成是科學預測等。對于這些害群之馬,不能以“不同觀點爭鳴”為由替他們開脫。對于中國古文化中一些尚有爭議或尚未被認識的問題,要持慎重態度,不能盲目傳播。
第三,不能把一家之言當作真理去傳播,對一些藥物、食物的夸大性宣傳,也應當引起警惕。
中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醫科普也有廣闊的文化市場。談到如何開拓中醫科普文化市場的問題,溫長路教授說,除了國家政策導向和有關法規外,關鍵在于中醫科普界自身。
溫長路教授說,近年來中醫界出現了一批活躍的科普創作隊伍,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名家。但對于一個泱泱大國來說,從總體上看這支隊伍還顯得弱小。要振興中醫大業、科學普及中醫藥知識,還必須動員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有關部門要做好調查研究、組織協調工作,團結全國的中醫科普專家,下大力氣,盡快使中醫科普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要充分利用專家資源,通過組織、推薦、論證等多種手段,為中醫科普創作鋪路、搭橋、把關。要進一步加強與媒體的聯系和合作,推出一批權威性的講家、寫家、評論家,推出一批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健康產品,逐步解決目前醫學科普市場存在的養生書籍多,不知讀哪家;健康知識多,不知信哪家;專家講座多,不知聽哪家的無序局面,解決群眾“健康知識到底我信誰”的疑惑。(記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