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研討會會議紀要
2009年7月24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八次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暨首屆新世紀中藥科技創新論壇” 在遼寧丹東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華中醫藥雜志》社和遼寧新世紀制藥有限公司承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長,遼寧省衛生廳董德剛副廳長,遼寧省中醫局叢丹江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曹正逵副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副院長,遼寧省丹東市衛生局黃曉飛局長,中華中醫藥雜志社閆志安社長,遼寧新世紀制藥有限公司胡明彥總經理等出席了會議。在為期2天的會議中,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余位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展開深入研討與交流,重點研討了如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理論,如何完善提高現代中藥質量標準等難題,以加快優質中藥新品種的研發,加速中藥現代化進程。大會共收錄論文60多篇,并已匯編成冊。
會上中華中醫藥學會曹正逵副秘書長、遼寧省丹東市衛生局黃曉飛局長向各位來賓和代表致以歡迎詞,曹正逵副秘書長介紹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和中華中醫藥雜志多年來本著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學術,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的理念,堅持“繼承與發展并重、中醫與中藥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召開了共8次“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提供契機,暢所欲言,深入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并且今后會繼續深入進行下去。遼寧省衛生廳董德剛副廳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長就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闡明中藥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建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藥藥效與安全性評價技術;以及根據中藥復合成分的特點建立科學的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系統等問題做了探討。并指出“繼承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面對中醫藥發展的大好機遇,要在系統繼承中醫藥的傳統理論、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保持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自主創新,挖掘中醫藥的科學內涵,豐富和完善其理論和技術體系,進而提出醫學整體發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開展新實踐,爭取新突破。現代中藥的品種開發以及推動中藥現代化,必須要將中醫藥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現代中醫藥。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中醫藥專家學者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確保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研制出高效、長效、使用方便并達到國際主流市場標準要求的品種。進而實現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現代化與國際化。”而且對中華中醫藥學會在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積極引導專家和企業的聯合,在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方面做的工作;中華中醫藥雜志作為中醫藥行業的權威期刊,一直堅持“把握前沿,探索未知,引領學術,促進發展”的辦刊宗旨,敏銳把握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在團結專家學者,凝聚行業力量,引領學術發展,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等方面給與肯定、支持和鼓勵。
此次大會專家和代表踴躍報告、交流,內容十分豐富: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副院長做了題為“遵循中醫自身發展規律,構建中醫臨床評價體系的思考與實踐”的大會報告,主要介紹:中醫臨床研究的特色分析;中醫臨床研究的理論框架;臨床科研一體化模式的思考和實踐。總結出了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展示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對中醫的發展要堅定信念,充滿信心,又要針對其問題構建適合的方法,使其優勢真正得到充分發揮;階梯遞進的臨床研究方法與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的研究模式是臨床研究的必由之路!
遼寧中醫藥大學科研處長梁茂新報告“古代經典名方和證候類復方制劑研制可行性分析”,旨在體現中醫藥特色,遵循中醫藥研究規律,繼承傳統,鼓勵創新,扶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遼寧新世紀制藥有限公司胡明彥總經理就“心腎核心說理論構建與應用研究” 探討心腦血管病和腎虛衰老退行性病變的生理功能、病理機制、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提出了心腎核心學說,為中藥新藥的研制如何保持中醫藥特色,如何在堅持中醫整體觀和病、理、法、藥有機結合的辨證論治基礎上傳承創新,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中日友好醫院經方臨床專家胡希恕先生弟子馮世倫向大家介紹了經方治感冒,指出經方是不同于《內經》的獨特醫學體系。中醫經方之長是辨證論治,即不論是什么病,根據患病后出現的癥狀反應進行治療。由于不論什么病,所反應出癥狀有六種情況即六經證,故不可能用一種方藥所能治療,故一方不能專治,必先辨出六經,繼辨方證,進行方證對應治療。
在大會交流環節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蘇云放教授介紹了少陽、三焦、膜原系統論,旨在運用系統復雜性研究方法論,揭示其“一樣的”半表半里證,“一樣的”在以和為圣度的和解法。在類證求同系統層次上,探索其“不一樣”的少陽、三焦、膜原半表半里證空間病位。“不一樣”的和解少陽——膽腑、分削走泄——三焦、疏利透達——膜原的證治法則。以及在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杏樸苓溫膽湯,達原飲類方辨證求異子系統層次上,承傳經典,開拓外感熱病半表半里證候學研究,為中醫中藥積極主動地介入,當今全球化烈性傳染病辨證論治拓寬思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蔣健主任醫師闡述慢性心力衰竭腎陽虛證患者代謝組學研究理論,探討腎陽虛證本質的代謝模式特點,為中醫證本質研究探索出一種可行的新的研究和闡釋途徑;北京世紀壇醫院主任醫師馮興中論述了DME方法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運用的再思考問題;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呂岫華副教授就“中藥的安全性問題是中藥能否健康、持續、高速發展下去的關鍵之所在。面對著新的發展機遇,中藥必須走出安全高效的路子,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基礎上,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加大發展力度。這也是中藥現代化進程中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中藥的毒性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與中藥性能理論中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同為指導臨床用藥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理論簡述了大戟甘遂芫花俱戰草的實驗研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偉探討了生命科學基本理論探索——兼論中醫藥的本質是生命科學問題;解放軍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竇永起教授在放射性肺損傷的中醫學證候研究與早期防治醫學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診治方法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探索辨證論治規律;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教授李曉介紹了中醫學術上的繼承和創新方法體會 :搜源溯流,繼承為先 ;衷中參西,發展為要;與時俱進,注重探索 ;治法紛呈,療效為本;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教研室龔一萍教授交流了利濕化痰祛瘀法防治高脂血癥大鼠的實驗研究,從中醫藥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影響的研究,探討中醫藥在防治高脂血癥、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周俊琴介紹了106例肺癌患者舌色變化規律的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鄭曙琴簡述了《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內涵的嬗變;臨汾永旺腦病醫院高允旺院長討論了診脈技巧與從脈治腦中風醫案等。
中醫藥學是我國優秀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何繼續傳承創新與發展中醫藥學術,讓中醫藥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是中醫藥科技領域面臨的重要任務。中醫藥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全體中醫藥各職能部門、學會、媒體、專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所有關心中醫藥發展熱心人士的關愛和支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大力提升中醫藥繼承創新的科研、臨床研究和服務能力以及中藥產業發展水平,積極推動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全面發展。通過充分的交流研討,進一步闡明中醫學理論,繼承中醫藥精髓,創新中醫藥學術,突出中醫藥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弘揚中醫藥文化,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醫療保健的需求。呼吁社會和各界人士來重視中醫事業的發展問題,讓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發揚和光大下去,并為子孫后代留下文化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