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存廢之爭到走向復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發展中醫藥事業述論
中央文獻研究室 韓洪洪
近現代歷史上中醫存廢之爭
鴉片戰爭之后,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中醫藥學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受到挑戰,雖然仍在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卻失去歷史上一統天下的優越感。在醫學界開始出現一種崇新排舊的傾向,著名中醫何廉臣曾評價說:“現在政府及各社會漸有揚西抑中之概,故東西接踵而至,留學歐美日本醫科之學生源源回國,將來新舊激戰,必然之勢,政府已有整頓太醫院改用西醫之說,中醫汲汲可危已可概見。”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醫學。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頒布“醫學專門學校規程”和“藥學專門學校規程”,醫學科目48種,藥學科目31種,均無中醫藥學內容,完全將中醫藥學排斥在醫學教育系統之外,由此引發了中醫藥界爭取教育合法化的抗爭,各地輿論反應強烈。1913年,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醫學專門學校規程”和“藥學專門學校規程”,中醫藥學仍被排斥在國家正規教育之外。
1928年11月,國民黨政府衛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廢止舊醫以及掃除醫藥衛生之障礙案”,另擬“請明令廢止舊醫學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國禁止中醫中藥開業,禁止中醫辦醫院、辦學校,取締中醫書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廢止中醫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國引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廢止請愿運動。雖然這次斗爭取得了勝利,但國民黨政府反中醫藥的基本政策卻沒有改變。
1933年6月,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國民黨中央委員石瑛等人提出制訂《中醫條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長汪精衛卻反對該提案,認為“中醫言陰陽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學上實無根據;至國藥全無分析,治病效能渺?!保鲝垺胺矊僦嗅t應一律不許開業,全國中藥店也應限令歇業。以現在提倡國醫,等于用刀劍去擋坦克車”,致使該提案被壓制兩年之久。直到1935年,經過馮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醫條例》才于1936年1月頒布。但是,《中醫條例》中仍然存在許多歧視、排斥中醫藥的內容,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醫藥的發展問題。
抗戰勝利后,在抗戰中曾發揮巨大作用的中醫藥學受壓迫的狀況仍無改觀。各省的救濟物資不發給中醫藥業;一批中醫學校被勒令停辦;衛生行政會議決議嚴禁中醫使用西藥;設立審查國醫資格委員會,在不公正的審查制度下,絕大部分中醫無法繼續營業;規定中醫大夫一律稱“醫士”不得再稱“醫師”,種種限制中醫藥發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見,在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藥事業一直處于備受政府歧視和排斥的地位,中西醫之間的隔閡、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斷激化。之所以會對中醫藥學是否屬于科學,該不該保護、繼承和發展的問題進行社會大爭論,是因為中國在近現代社會發展中一直積貧積弱,一批具有西學背景、崇尚科學的醫生、知識分子和執政者認為中醫藥學缺乏科學依據,屬于封建醫藥,為了徹底地否定舊傳統、舊文化,就應該否定、批判中醫藥學,并通過在學校體制、國家醫療體制等領域驅除中醫藥學的影響和作用來達到讓中醫藥學逐漸消亡并為西醫所取代的目的。但歷史卻證明,這些做法超越了時代和傳統,脫離了中國的現實和國情,從而陷入了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壓制了中醫藥學的健康、良性發展,延滯了國家衛生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健全,影響了人民大眾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國共產黨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政策路徑
與國民黨政府歧視、排斥中醫藥的狀況恰恰相反,早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就高度評價中醫藥事業的現實價值,重視發展、開拓中醫藥事業。對于如何對待中醫藥學的問題,毛澤東就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必須團結中醫,發揮中醫的作用。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不僅積極用中醫藥為軍民療傷,而且還開辦中醫師培訓班,組建保健藥社,制定“國醫優待條例”,成立中西醫藥研究總會,倡導加強中西醫團結合作。從客觀角度講,這是因為在革命年代,中共及其所領導的革命軍隊極度缺乏西醫西藥,而中草藥卻漫山遍野,隨手可??;從主觀角度講,這是因為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能夠根據中國的國情、民情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能夠正確對待中醫藥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確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這就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ㄒ唬?客觀、科學審視中醫藥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衛生工作面臨疾病叢生、缺醫少藥的嚴峻局面。據1949年統計,全國中西醫藥衛生技術人員只有50.5萬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即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的醫藥人員)僅有38875人,而且絕大部分在大城市工作。全國有醫院2600所,病床8萬張。根據當時鄉村的一般調查,全國約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規的醫療服務,其原因是幾十萬人的中醫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西醫之間的隔膜依然存在,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還有進一步加深加大的趨勢。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嚴峻局面,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對中醫藥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進行了科學、實事求是的審視。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接見全國衛生行政人員代表時,從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的角度著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中醫,搞好中醫工作,才能擔負起幾億人口艱巨的衛生工作任務。他還進一步強調指出:“衛生工作方針問題……要以預防為主,發揮中西醫藥人員的作用,這個方針是對的?!?953年12月,毛澤東發表對衛生工作的意見:我認為中國對世界上的大貢獻,中醫是其中的一項。中醫是在農業、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寶貴的經驗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他還指出:“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將中醫的歷史地位提高到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的高度,足以說明毛澤東對中醫藥學的重視。1958年,毛澤東同志親自批轉了衛生部黨組《關于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眲⑸倨嬉苍叨仍u價中醫藥的歷史地位。1951年6月,他在給成秉真的信中指出:“中醫是中國數千年來一種偉大發明,解決了人民中許多疾病痛苦,是我們祖國的一種寶貴的遺產?!痹谝淮握勗捴校瑒⑸倨孢€高度評價了中醫在歷史上的重大貢獻。他說:“中醫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西醫只有幾百年,如果沒有中醫,中國幾億人口怎樣延續下來?!?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周恩來親自為其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笨梢哉f,這一題詞激勵了新中國幾代中醫工作者。
正是由于黨中央對中醫藥學的關心和重視,黨和政府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才使中醫藥事業的政治地位和學術地位較之解放前發生了根本變化。
?。ǘ?及時糾正限制中醫發展的錯誤主張,引導中醫藥事業走上健康發展軌道
新中國成立伊始,衛生部的個別領導并沒有對毛澤東“團結中醫,提高中醫,搞好中醫工作”的指示進行認真領會和執行,認為中醫“落后”、“不科學”,片面地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應該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的錯誤主張。這一錯誤觀點在當時流傳甚廣,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成為有些衛生行政部門的干部實行排擠和逐步消滅中醫的理論依據。
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指引下,在許多方面開始對中醫進行限制發展,從而引起廣大的中醫師和人民群眾的不滿。例如,衛生部于1951年公布的《中醫師暫行條例》、《中醫師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和1952年公布的《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考試暫行辦法》,對中醫師的入職條件進行了苛刻的界定,規定只有持有公私立四年學制以上之中醫學校畢業證書者、經中央衛生部或中央衛生部授權大行政區衛生部考試及格者、經省和直轄市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機關發給中醫師證書或考試及格文件者,才能經大行政區衛生部審核并轉呈中央衛生部核發中醫師證書。此外,中醫師的資格考試內容必試科包括生理解剖學概要、細菌學概要、傳染病概要等,選試科包括如內科(包括婦科、兒科)、外科、眼科、針灸科、正骨科、按摩科等。這些考試內容完全超出了傳統中醫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將絕大多數中醫師擋在了國家許可行醫的大門之外。以江西省為例,1950~1951年,江西省衛生廳先后進行了兩次全省中醫師登記審查換發執照工作,總登記人數為8728人,而被承認為正式中醫師的僅424人,審定為臨時中醫師的3648人,其余實際上被取消了行醫資格。1950年曾將審查不及格的1355人通知由專署考試,由于沒有充分考慮許多中醫提出的“緩期考試”的要求,結果報考者僅727人,有327人沒有通過。在醫療政策制定方面,也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處處進行限制。例如,未將中醫納入公費醫療范疇,吃中藥不予報銷;大醫院不吸收中醫參加工作;片面鼓勵中醫改學西醫;對中藥的產銷無人管理等等。1953年3月7日,四川老中醫李仲愚給彭真寫信說:師徒授受之途久絕。因師徒授受,其子雖受師業,而非正式學校畢業,政府不準予行醫;國家舉辦西醫院校占多,中醫院校占少,每年招生數字大為懸殊,故西醫日多,中醫日少。
這些片面甚至錯誤對待中醫藥發展的思想和做法,引起了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警惕和批評。1953年,毛澤東在對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看不起中醫是不對的,把中醫說得都好太好,也是錯誤的”,“我們對中醫須有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必須批判地接受這份遺產。必須把一切積極因素保存和發揚”。1954年6月底7月初,毛澤東對中醫藥工作發表講話,指出,“中西醫比較起來,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西醫傳入中國不過幾十年,直到今天我國人民疾病診療仍靠中醫的仍占五萬萬以上,依靠西醫的則僅數千萬(而且多半在城市里)。因此,若就中國有史以來的衛生教育事業來說,中醫的貢獻與功勞是很大的。祖國醫學遺產若干年來,不僅未被發揚,反而受到輕視與排斥,對中央關于團結中西醫的指示未貫徹,中西醫的真正團結還未解決,這是錯誤的,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錯誤一定要糾正。首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思想上要改變。”
1954年7月,劉少奇專門召集衛生部司局長及各大區醫學工作者代表座談中醫工作。他嚴厲批評了醫療界歧視和排斥中醫的錯誤做法,指出“看不起中醫,是奴顏婢膝奴才式的資產階級思想;歧視、排斥中醫是一種極端卑鄙的惡劣的資產階級心理的表現,這種狀況,極大地阻礙了我國醫藥學遺產的研究和發揚”。他還在不同場合要求給予中醫以應有的地位。例如,他要求衛生部“要主動團結中醫,歡迎他們,給他們以應有的地位”,“對中醫和西醫要一視同仁”,“不能鄙視、歧視中醫,要尊重中醫,國家要給中醫以幫助”。
為了全面糾正影響中西醫團結的錯誤傾向,毛澤東和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54年7月,成立了由中宣部、文化中央教育委員會、衛生部指定人員組成的中醫問題臨時工作組,向各地衛生行政負責人和北京、天津的中西醫傳達中共中央關于中醫問題的指示;召開了中共中央、華北和北京市各有關部門的中西醫座談會,反復討論了關于學習和研究中醫、擴大中醫業務、出版中醫書籍等問題。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的社論,認為發展中醫就是“如何通過認真的學習、研究和實踐,逐漸使它和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的問題,就是要根據現代科學的理論,用科學方法來整理中醫學的學理和總結它的臨床經驗,吸取它的精華,去掉它的糟粕,使它逐漸和現代醫學科學合流,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文委黨組《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進一步闡明了黨的中醫政策,提出了改進中醫工作的具體措施。衛生部對自身不能正確對待中醫的思想和做法進行了反省和檢查,并于1955年2月2日發出《關于取消禁止中醫使用白紙處方規定的通知》,旨在取消對中醫行醫的限制。1956年11月27日,衛生部發布了《關于廢除中醫師暫行條例的通令》。至此,中醫藥事業開始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 ?/P>
?。ㄈ?提倡中西醫結合,為中西醫的團結合作指明方向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談過“中西醫結合”的問題。1944年5月24日,他在延安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就講到:“我們邊區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銘同志是中醫,還有些人學的是西醫,這兩種醫生歷來就不大講統一戰線。我們大家來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講統一戰線?我不懂中醫,也不懂西醫,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還有醫術問題,不能因為治不好病就不贊成中醫或者不贊成西醫。能把娃娃養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醫我們獎勵,西醫我們也獎勵。我們提出這樣的口號:這兩種醫生要合作?!?/P>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加重視“中西醫結合”、“團結中西醫”這一問題。1950年8月7日,第一次全國衛生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三大衛生工作方針,毛澤東親自為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泵珴蓶|的這一指示為中西醫結合、彼此間團結合作指明了方向。1951年6月,劉少奇也表示:“政府目前的政策是團結中醫西醫,共同為人民服務,同時設法提高中醫……使他們能更多的解決人民疾病問題?!?/P>
1956年8月,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更加詳細、全面地闡述了“中西醫結合”思想。他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新醫藥學?!薄耙淹鈬暮脰|西都學到。比如學醫,細菌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病理學,這些都要學。也要把中國的好東西都學到。要重視中國的東西,否則很多研究就沒有對象了?!?/P>
1959年11月,劉少奇再次談到中西醫結合問題。他說:“中醫是我們的傳統醫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造就過許多醫術高明的杰出人物。西醫沒有傳入我國以前,我們中國人還不是全靠中醫藥治病。將來,我們的中醫中藥也會在西方推廣開來,到那時他們就可以叫西中醫結合了,就像我們現在叫中西醫結合一樣?!辈浑y看出,劉少奇不僅肯定了中醫應有的歷史地位,而且還預言中醫藥學必將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正是在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懷和指導下,我國的中西醫結合工作起步迅速,創新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向前發展。
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問題的重視,對相關政策的選擇和制定,為新中國的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幾十年后,一位老中醫在評價當年新中國的中醫政策時感慨地說,新中國衛生工作方針的制定,使廣大“中醫獲得了新生的希望”。
中國共產黨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具體措施
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伊始,衛生行政部門曾出現過限制中醫發展的思想和措施,但在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和引導下,全社會正本清源,逐漸統一了要重視、發展中醫藥的思想認識,黨和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中醫藥事業開始走出爭論,迎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
?。ㄒ唬┏闪C構,建章立制,加強對中醫藥事業的管理和規范
為了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促進發展,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管理機構的建設。1952年,在衛生部醫政局內設立了管理中醫的行政機構中醫科;1954年,衛生部設立了中醫司。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相應地設立了中醫處,地、市衛生局設立了中醫科,有些縣衛生局還設立了中醫股。
為了給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法律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始了相關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法令、條規。1951年5月,衛生部發布了《中醫師暫行條例》和《中醫師暫行條例施行細則》,11月,分別發布了《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和《中醫診所管理條例施行細則》,下達了《關于組織中醫學會的指示》和《關于組織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的規定》;1954年7月,衛生部向中央遞交了《關于加強中醫工作的請示報告》;1956年3月,衛生部發布了《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同年4月,下達了《關于開展中醫帶徒工作的指示》;1958年,衛生部印發了《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關于組織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關于繼承發揚民族醫藥學的意見》。可以說,雖然最初有的法規有限制中醫發展之嫌,但經過黨和政府的及時干預和引導,后來的法規在很大程度上有力保障了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科學、快速發展。
?。ǘ?整合力量,壯大隊伍,造就中醫藥人才培養、診療科研新氣象
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主要靠家傳、師授、私人辦學、自學成才等途徑。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還一直采取消滅中醫的舉措,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通過多種渠道來鞏固、發展中醫藥人才隊伍。
1.有步驟、有計劃地整合中醫藥人才隊伍。為適應國家大規模建設的需要,國家逐步組織、吸收28萬余名中醫分別參加了全民和集體所有制醫療機構的工作,1952年登記在冊的中醫有30.6萬人。根據衛生部中醫司的報告,到1957年3月,全國有20萬中醫參加了聯合中醫醫院、聯合診所,農業合作社的保健站等單位的疫病防治工作,并有29000余位中醫參加了各公立醫療機構工作,中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地位得到了大規模的提高。同時,國家還積極壯大、發展中醫學術團體,各地紛紛成立以中醫為主的“衛生工作者協會”,大部分省、市、區的中醫學會陸續開展活動。1955年,中華醫學會吸收了第一批中醫會員。
2.多種途徑、有效培養中醫藥人才。首先,國家開辦了不同層次的中醫學校。自1949—1955年,全國共創辦20所中醫進修學校和143個中醫進修班,并采取函授教育的形式對在職中醫進行培訓提高。①1956年,周恩來在談到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時,提出必須加強中醫隊伍建設:“光帶徒是不夠的,還得辦中醫學院,先在東西南北各辦一所”②隨后,中央決定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醫大學。針對各地中醫學院初創時期的實際困難,1957年2月劉少奇指示衛生部“要趕快整頓中醫學院,首先要解決教材問題”。③衛生部在1958年組織編寫了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并先后進行過4次修訂。1959年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創,明確規定了中醫院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其次,尊重和提倡中醫授徒這一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對此不加限制。1956年初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允許中醫藥師采取傳統的帶徒方式培養人才,特別鼓勵中醫藥師多帶自己的子女為徒。1956年4月,衛生部頒布了《1956至1962年全國中醫帶徒弟的規劃》,計劃在7年內以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新中醫48萬。1958年2月衛生部指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立即著手為各自地區的名老中醫安排青壯年中西醫作徒弟。1957~1958年,劉少奇在對衛生部的有關指示中兩次肯定了中醫授徒人才培養方式。他指出:“凡是有本事的中醫,都要讓他們帶徒弟。你們要搞一個中醫帶徒弟的辦法,師徒關系、師傅收益、什么人可以帶徒弟、帶徒弟要具備哪些條件等等,都要詳細規定”。中醫帶徒工作開展起來之后發展非常迅速。據統計,到1958年底全國已有52000多名中醫學徒隨師學習。④到1960年,全國中醫學徒已達8萬多人,前兩年出師的已有14500多人。
3.大規模創辦和發展中醫藥診療和科研機構。新中國成立后,在經歷過短暫波折之后,國家開始鼓勵并創辦大量中醫藥診療和科研機構。自1955年衛生部取消禁止中醫用白紙處方和1956年宣布廢除《中醫診所管理條例》及《中醫診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對中醫機構規定的不合理限制后,全國農村鄉鎮,城市街道迅速組織起數萬個聯合診所,有的進而發展為中醫醫院或中醫門診部。到1960年,中醫醫院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寥寥數所發展到330所,中醫病床增至14199張。1955年12月,衛生部中國中醫研究院宣布成立。1956年,一些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中醫研究所。到1958年,全國共建有中醫研究院、所17所。
(三)打破界限,開展中西醫互學運動,走出一條中國醫學文化新道路
在“中西醫結合”、“團結中西醫”指導方針的引導下,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在醫療界興起了中西醫互學運動。
關于中西醫互相學習的重要性,劉少奇曾一語中的地指出:“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廣大人民的健康服務;也只有這樣,才能利于祖國醫學、現代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互相滲透,相互結合,取長補短,不斷創新,發展具有我國特點的新醫學,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1959年4月,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應當團結中西醫,組織他們共同為人民衛生事業服務,共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和發展醫藥科學”。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發出關于醫藥界團結互助學習的決定。主要內容包括:中醫西醫均應加強政治與業務學習;中央衛生部應設立中醫、中藥的研究機構,用科學方法來整理、研究中國醫療方法及中國藥物;各地衛生機構應動員經過進修與訓練的中醫參加預防工作,各地縣以下的衛生機構并得吸收經過進修與訓練的中醫參加診療工作,使中西醫在實際工作中互相學習,以收取長補短之效;對于私人開辦中醫學校(或帶徒弟),可不加限制,但這些學校課程中應加基礎的醫藥科學課目;全國各地得根據需要和可能成立醫藥界聯合會或醫藥界座談會,作為中西醫的共同組織;在省級以上的衛生行政機構中,根據需要可設立處理中醫事務的機構,擔任關于中醫的登記、團結、進修、訓練等事宜。
關于中西醫互相學習的問題,毛澤東不僅從宏觀上積極倡導,而且提出了許多具體措施。毛澤東認為,中西醫互相學習的中心環節首先應該是西醫學習中醫。他認為,西醫學習中醫是光榮的,因為經過學習與提高,就可以把中西醫界限取消,成為中國統一的醫學,以貢獻于世界。1954年,毛澤東發出了“西醫學習中醫”的號召并提出具體措施。例如,要抽調100名至200名醫科大學或醫學院的畢業生交給有名的中醫,去學他們的臨床經驗,而學習就應當抱著虛心的態度。1956年3月,劉少奇在聽取衛生部工作匯報時感慨地說:“中西醫互相都不懂,盲目反對就好似自己人打自己人。目前不要互相批評。要大力開展西醫學中醫的運動,在全國應組織三千名青年醫師在職學習中醫。”1956年8月,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再次談到“西醫學習中醫”的問題。他指出:“如果先學了西醫,先學了解剖學、藥物學等等,再來研究中醫、中藥,是可以快一點把中國的東西搞好的?!薄澳銈兪恰麽t’,但是要中國化,要學到一套以后來研究中國的東西,把學的東西中國化?!?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給楊尚昆的信中還談到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問題,“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辦一個70~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為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們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
毛澤東對“西醫學習中醫”的重視,在當時鼓舞了一大批西醫投身到學習中醫的浪潮之中。1955年12月,在中醫研究院成立的同時,全國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開學,從全國調來76名有經驗的西醫脫產兩年半學習中醫。從1955年底到1956年初,衛生部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天津等地舉辦了6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從全國范圍內抽調部分醫學院校畢業生及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西醫參加,系統學習中醫理論和治療技術兩年半,參加學習的共有300多人。1958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該班總結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肯定了這一做法,說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并預言“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據統計,1960年,全國范圍內西醫在職學習中醫的約有3.6萬多人,一些高中級醫藥院校出現了一批認真學習中醫的積極分子,并已有一些一流的西醫專家開始鉆進中醫藥學的偉大寶庫,著手進行了一些理論探索,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關于中醫學習西醫,李德全在1950年2月衛生部召開的中醫座談會上號召廣大中醫要拋棄成見,接受新的東西,學習科學知識,利用科學方法;并與西醫合作,努力充實自己,改造自己,忠實地為人民服務。劉少奇在1951年6月也曾指出:中醫有一些辦法原來就是不好的,特別是由陰陽和金、木、水、火、土所說明的一些理論,絕大部分是無根據的,而西醫的理論則大部分是科學的,因此他主張要“使中醫逐步學習一些近代醫學知識,……用西醫來改造和提高中醫”。他還認為“沒有西醫的幫助,中醫就不能改造與提高,祖國的這部分遺產也就不能發揚光大,行之長久”。1959年11月,劉少奇還說到“傳統的中醫藥學要與近現代科學相結合,才能得到發展”。
在當時,中醫學習西醫的主要途徑就是舉辦各類中醫進修學?;蛑嗅t訓練班。例如,1950年7月,吉林省長春市立中醫進修學校正式創辦,至1951年12月,共招收了兩期、167名中醫進修,除開設針灸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三門中醫學課程外,進修學校主要開設了解剖學、生理學、衛生學、病理學、診斷學等大量的西醫課程。到1951年底,各地人民政府衛生機關共建立中醫進修學校17處,不同名稱的中醫進修班101處,1953年發展為中醫進修學校27處,中醫進修班131處??梢哉f,開展中醫向西醫學習的活動對提高廣大中醫的政治思想認識、促進中西醫之間的團結、促使廣大中醫行醫方式和組織形式的變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ㄋ模┱碇嗅t典籍,采集民間藥方,發掘中醫寶藏
毛澤東十分重視有代表性的中醫典籍的整理工作,他還希望知名老中醫能夠將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傳授下來,并嚴肅地指出,如果做不好這方面的工作,將是我們的罪過。他還和老中醫劉惠民討論過組織有學問的老中醫,有計劃重點地將某些有用的中醫典籍從古文譯成現代文。為此,中國中醫研究院一成立就組織專家整理中醫典籍,并編寫中醫教材9種。在此基礎上,1960年,衛生部組織北京、上海、廣州等5所中醫學院,又編寫了《中國醫學史講義》、《醫古文講義》、《中醫診斷學講義》、《中藥學講義》、《中醫方劑學講義》、《中醫內科學講義》、《針灸學講義》、《中醫婦科學講義》、《中醫兒科學講義》等。1958年2月,衛生部發出《關于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的通知后,各地組織大批中醫工作者對古典醫籍和老中醫的經驗進行了整理、總結、研究工作。為了切實整理民間秘方、驗方和認真推廣應用,《人民日報》還發表了《采集民間藥方,發掘中醫寶藏》的社論。于是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到大量的秘方、驗方、單方。例如,河北省為配合1958年在保定召開的全國中醫中藥工作會議,特在保定市舉辦了“河北省中醫中藥展覽會”,共展出實物1388件,祖傳秘方、驗方163754個,著作73部。此外,各地還抓了對中醫各科民間療法的發掘、繼承與研究工作。為繼承和研究平樂郭氏正骨術,1956年后陸續成立了正骨醫院、正骨學院和研究所,有近500名醫務工作者從事科研、診療工作,還編寫出《郭氏正骨學》等專著?! ?/P>
(五)產需結合,教研結合,加強中藥的科學研發與中藥學教育
中藥是中醫師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中藥學亦是祖國醫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藥的生產經營、科學研發與傳統中藥學知識的發掘整理。1950~1954年,藥材的收購和批發,私營商業起主要作用,國營商業只有土產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參與,國家對中藥的產銷經營缺乏統一領導與管理,中藥材生產恢復比較慢,供不應求的狀況逐漸突出,已不適應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1954年,中財委批轉了中央商業部黨組和全國供銷社黨組《關于中藥材經營問題的報告》,決定成立中國藥材公司,加強中藥經營,統一中藥的領導與管理,有重點地設立中藥制藥廠,試辦中藥的加工、提煉和改進劑型的工作。為了便于協調工作,國家還成立了中藥管理委員會,由衛生部負主要責任。1955年3月,商業部成立了中國藥材公司,從此結束了中藥材分散經營和私營商業起主要作用的局面。
藥材公司成立不久,就抓住了中藥經營的基礎——中藥材生產。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中藥材生產,1956年中共中央頒發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第17條提出,“發展藥材生產,注意保護野生藥材,并且根據可能條件,逐步進行人工栽培。”1958年,國務院發出了《關于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并逐步將中藥材生產納入國家計劃指導的軌道,改變了千百年來中藥材盲目生產的局面。
與此同時,國家開始建立中藥工業體系,逐漸改變了中成藥傳統的前店后場的生產形式,將店場分開,集中組建藥廠。1955年以后,建廠工作進一步廣泛展開,部分大、中城市相繼建立了中成藥加工廠和飲片切制廠。
在中藥科學研究與教育方面,國家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藥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在本草學,中藥栽培及飼養,中藥鑒定,中藥方劑,中成藥新品種等方面的研究得了較大的成績。同時,國家還在中醫學院中普遍開設了中藥系或中藥專業。
結語
在醫療衛生條件還不是很發達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成效很快就顯露了出來,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幾乎全部是由中醫來進行疾病預防和診治的,城市約占一半。使用中藥治病的人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0%。又如,1954年新華社曾報道,四川省自貢、長壽等36個縣市組織的779個巡回醫療組中,中醫占總人數的85%以上。他們深入偏遠山村為農民治病,僅儀隴、洪雅等17個縣的200多個農村巡回醫療組在約兩個月內治療的病人就達3萬多名。可以說,中醫在預防接種、醫療預防、婦幼衛生、防汛救災等方方面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說明中醫藥并不是走向滅亡的封建事物,只要辯證對待、科學利用,完全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這也證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所制定的中醫藥政策及措施,符合中國國情和民情,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回溯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歧視和排擠,再回顧新中國成立初期前十年中國共產黨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歷程,新舊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只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新中國能夠從保護人民健康的角度出發,辯證地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雖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能夠及時糾正一些衛生行政部門走過的彎路,制定科學、長遠的中醫藥政策,系統地構建起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機構,并使中醫藥事業能夠保持和發揚自己的特色,形成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加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醫學文化的誕生,穩步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