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屬中醫藥領域。以理論創新為源頭,針對高脂血癥及其相關慢性代謝性疾病開展了“以肝為樞,調脂化濁”法實驗和臨床研究及應用。創新點如下:
(1)突破傳統對高脂血癥多從脾腎論治認識,創造性提出“以肝為樞,調脂化濁”理論,認為“肝”是引起其發病相關臟腑失調的核心和關鍵;“肝失樞用”是其病機上游和樞紐環節。在此理論指導下,引入社會、心理因素,首次提出“社會生活方式變化—機體功能情緒變化—肝失樞用—高脂血癥”發病模式。
(2)基于上述認識,首次提出治則為“調肝啟樞、補腎健脾、祛瘀化痰、涼血解毒”的臨床治療新策略。以調肝為主,兼顧脾腎,標本兼治,通過“調暢氣機、啟迪氣化”,使肝樞得調,諸臟協和,代謝正常,血脂得降,諸濁得化。多家醫院應用,療效顯著提高。
(3)創制基于上述理論和治則代表方“復方貞術調脂方”(FTZ),獲發明專利。首次進行了FTZ系統實驗和臨床研究,與主流降脂藥辛伐他汀(降膽固醇為主)和非諾貝特(降甘油三酯為主)對照,發現其兼具上述兩種藥物作用,且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無肝腎損害,無停藥后反彈。對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抑制率達45%,優于對照組。還具改善血液流變性、抗氧化、抗骨質疏松等多重作用,凸顯了中醫藥多成分、多靶點、綜合作用優勢和異病同治特色。研究發現,與主流降脂藥物對脂質代謝單一環節干預不同,FTZ對脂質合成、轉化、轉運、分解和排泄五個環節均有調節作用;并首次在分子水平揭示FTZ有效成分丹參酮IIA抗AS作用及機制??陀^證明了“以肝為樞,調脂化濁”法是一種療效確切、防治并舉的針對高脂血癥及其相關慢性代謝性疾病臨床治療新策略。
(4)首次從歸經角度開展依“以肝為樞,調脂化濁”法所遣方、藥干預糖脂代謝、AS藥效及機理研究,發現藥物能上調肝核受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α及其下游靶點的表達,調節糖脂代謝、抗AS。提示調節肝核受體PPARα是“以肝為樞,調脂化濁”理論內涵之一。
(5)創建了完善的糖脂代謝紊亂、AS中醫藥防治研究技術平臺。引進并完善了基因變異(ApoE-/-小鼠、db/db小鼠、SHROB大鼠、aP2小鼠)及環境因素引起的多種糖脂代謝紊亂及AS動物模型及HepG2、BRL-3A、3T3-L1、張氏肝細胞、IEC細胞模型。首次從血管鈣化角度闡釋高脂致AS機理。
成果在長征醫院、湖北省中醫院等全國13家醫院推廣應用3-7年,約3500例,獲良效。發表論文52篇(SCI 13篇,IF35.808),被中山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加拿大西蒙佛雷澤大學等引用430次。獲發明專利2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藥理技術被收入陳奇主編《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第三版。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交流,相關論文被內分泌代謝領域最高級別學術會議“世界內分泌大會”(ICE)收錄。2008年所在研究機構被認定為國家中管局首個也是唯一“高脂血癥調肝降脂重點研究室”。也成為廣東省代謝性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