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證候與冠心病病情及預后相關,把握冠心病介入前后不同時點證候動態演變規律,運用中藥干預減少并發癥是防治的關鍵。本項目通過采用益氣與活血中藥干預,改變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證候動態演變規律,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取得以下成果。
一、揭示了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證候演變規律
運用生存分析和連續重復測量的方法,通過觀察112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介入術前、術后1周、4周、12周4個時點的中醫證候動態演變規律發現:①介入治療后1周到4周胸痛、胸悶癥狀明顯減輕,但倦怠乏力、氣短癥狀明顯增加,12周后,胸痛、胸悶和畏寒的癥狀出現增加趨勢。②7個證候要素呈現規律性變化:寒凝在術前及術后12周最高,術后1周及4周均處于較低水平;氣滯呈持續性減少,第4周后趨向穩定;痰濁與血瘀術前后均處于較高的水平,痰濁在術前及術后1周、4周至12周有逐漸降低的趨勢,血瘀在術后1周及4周呈連續性下降,4周最低,12周時升至治療前高點;氣虛在術后呈現連續性升高,由術前45%上升至12周的70%;陽虛在術后12周時升到最高;陰虛術后第4周升至最高水平,12周略有下降。Hs-CRP、ET、Hcy、MPO、MMP9在術后1周最高,第4周下降,12周又升高,與血瘀變化相似。12周時BNP顯著升高,表明心功能受損,與陽虛證變化相似。③證候要素組合呈現從實多虛少到虛多實少的演變,術后第1周及第4周表現為1個虛性 + 1~2個實性證候要素,術后第12周則變為1~2個虛性+1個實性證候要素。
二、明確了中藥對冠心病心絞痛證候動態演變規律的影響
針對冠心病介入后以氣虛、血瘀為主的特點,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血府逐瘀膠囊組、生脈膠囊組、基礎治療組,收集術前、術后1周、2周、3周和4周相關信息。研究證實:治療組胸悶、心悸、自汗和乏力癥狀消失時間早于基礎治療組;治療組血瘀、氣虛、痰濁和氣滯證候要素消失時間早于基礎治療組;中藥治療能抑制實性證候(血瘀、寒凝)頻數及證候積分的升高,減少后期虛性證候(氣虛、陽虛、陰虛)頻數和積分,并伴隨后期炎癥、血小板活化、心功能指標顯著下降,使證候要素組合朝著簡單化方向變化;針對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證候演變規律,對其治療方案進行優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治療方案》。
本項目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9篇,SCI或EI收錄10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出版著作2部:《病證結合中醫證候學》、《血府逐瘀湯現代研究與應用》。培養博士后1名、博士6名,碩士12名。培訓專科醫生500余名,應邀在中國科協年會等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做專題報告及學術講座12次。成果北京、河南、湖北6家醫院得到了推廣應用,項目形成的5個協定處方,惠及患者20余萬人,創收3000余萬元,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