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屬于中藥藥理學研究領域,得到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基金的資助。
古人對中藥毒性與毒性藥物配伍已經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尚缺乏現代科學的詮釋。隨著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國內外日益重視中藥安全性的問題。因此,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檢測中藥毒性,詮釋藥物配伍對毒性影響的機制,確保用藥安全,既是我國中藥研究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也是中藥走向國際的關鍵突破口,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本項目歷時10余年,創建了中藥毒性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并成功用于多個中藥毒性經典理論的科學詮釋。主要創新點包括:
(1)創建了中藥毒性研究關鍵技術平臺。如:建立了基于PXR-CYP3A4通路的毒性藥物選擇性快速篩選方法、基于凝膠電泳和生物質譜相結合的P450同工酶的分離和鑒定方法;創立了藥物毒理基因組學及代謝組學相融合的中藥毒性檢測方法;提出了藥物毒性計算分析策略,發展形成了基于知識模型和網絡調控的毒性物質多組分配伍減毒優化技術;創建了以安全性為導向的中藥質量分析技術等。
(2)首次系統研究了“十八反”諸藥在炮制中的相互作用規律。指認了中藥含藥血清中的藥物相關毒性成分,辨析了藥物相互作用的藥效和毒性物質基礎;發現了不同煎煮方法與毒性成分析出的相關性。
(3)首次系統揭示了毒性成分烏頭堿、藜蘆定堿的代謝特征、毒性機制和體外代謝過程。通過研究“十八反”諸藥的體內代謝過程,發現了藜蘆和烏頭中毒性生物堿成分代謝與CYP3A、CYP1A2的關系;闡明了產生“相反”的配伍禁忌的機制和科學內涵,發現了基于藥物代謝酶的中藥相互作用模式。
(4)發現了甘草酸可通過直接激活PXR受體,進而誘導CYP3A4基因及蛋白表達,調控LCA合成及代謝的關鍵基因SHP、CYP7A1及CYP3A11,加速中藥毒性成分代謝而達到“調和諸藥”的科學內涵。
(5)首次從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角度揭示了左金丸寒熱配伍科學內涵及減毒增效的機制。為臨床該類藥物與他藥配伍禁忌提供了重要依據。
主要標志性成果包括:(1)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5項,獲得2項;(2)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78篇(其中SCI收錄36篇,累計影響因子74.895),論文他引631次(其中SCI論文他引260次)、單篇最高他引59次;參編專著4部,出版1部;(3)國際會議交流16次,全國會議交流27次;(4)培養博士后5名、博士生8名、碩士生13名,進修生25名。
本項目突破了原有的中藥毒性研究模式,系統引入了國際有關藥物毒性研究的前沿技術,創建了中藥毒性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利用這一平臺,首次對“十八反”諸藥在炮制和體內代謝層面的相互作用和甘草調和諸藥機制等多個毒性相關的中藥配伍經典理論進行了科學的詮釋,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本成果經多家科研單位和藥企使用,產生了良好的效益。對今后中藥安全性評價、新藥早期毒性篩選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