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結合動物模型體現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病證結合的特色,是中醫藥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但目前此類動物模型大多根據證候表象和疾病病理過程采用單一或機械疊加的化學或物理損傷手段制備,難以真實反映中醫臨床診療規律與特點。本項目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以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為切入點,創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提出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思路:在大樣本回顧性臨床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反映中醫證候的表現特征與客觀指標。結合臨床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明確證候的表征及其相應客觀指標的變化。選擇合適的動物創建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將其結果與臨床研究進行相關性分析,盡可能的符合疾病和證候的發展演變過程。
2. 建立了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的循證依據:通過5277篇的臨床文獻回顧性分析與65例痰凝血瘀證、55例氣虛血瘀證及23例氣滯血瘀證冠心病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發現痰瘀互結證在冠心病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血糖、血脂、血管內皮功能、凝血功能、炎癥反應是痰瘀互結證的主要臨床客觀化指標,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循證依據。
3. 創建了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選擇小型豬,采用冠脈介入技術造成內皮損傷和高脂飼料長期喂養(8周)的方法,制備了穩定性強、可重復性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該模型既符合冠心病臨床緩慢發生的病理生理過程:(高脂血癥+內皮損傷)—炎性反應—脂質沉積、纖維斑塊—管腔狹窄—心肌缺血;亦符合證候的病機演變規律:痰—毒—瘀—痰瘀互結證。
4. 建立了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中醫證候診斷及評價標準:將包括主癥、兼癥、舌象、脈象在內的四診信息在動物身上分別進行客觀化分級評分,模擬中醫臨床辨證,進行客觀、動態、量化檢測和證候評價。
5. 創建了模型動物“擬臨床研究”新技術、新指標:借助血管造影、血管內超聲、彩色超聲心動、無創血流動力學、30點胸外體表心電圖等臨床檢測技術,建立了小型豬心臟功能、形態、病理變化在體實時同步觀測方法;并通過該模型血清、心肌組織的蛋白質組學研究,鑒定出參與免疫調控、脂質代謝、急慢性炎癥反應的C4BP、Hsc70、ApoE等差異蛋白,為痰瘀互結證的病理演變提供分子依據。
6. 提出了“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通過血液流變學、血管活性物質釋放、炎性因子激活、冠脈內皮異常等方面的研究,結合中醫證候理論,發現了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的演變過程。
通過不同活血化瘀、行氣化痰、祛瘀化痰等中藥方劑的藥效學評價,進一步證明該模型與臨床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作為冠心病模型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ms-Clinical Applications》(美國)等專著。發表相關論文26篇,其中研究性論文20篇,其它6篇。
該項目的研究在中藥藥理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