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診是望診中最具診斷特色的方法,為歷代醫家所重視。舌診主要診察舌質和舌苔的形態、色澤、潤燥等,以此判斷疾病性質、病勢淺深、氣血盛衰、津液盈虧及臟腑虛實等。正如曹炳章《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質可辨臟腑的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舌苔作為中醫舌診的重要內容,其輔助診斷意義也逐漸被世界醫學關注及應用。《傷寒論本旨》指出:“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深淺也。”由于舌苔的觀察較為直觀和客觀,不僅可以作為多種疾病的輔助診斷指標,也可以作為腫瘤、艾滋病、SARS等重大疾病的輔助診斷指標,有效指導臨床用藥和判斷預后。
本項目自1996年起歷時十多年,圍繞腫瘤患者舌苔形成的分子機理進行基礎研究,取得了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獲得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博士點博導類基金以及2項江蘇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腫瘤病人舌苔變化與表皮生長因子(EGF)的關系研究》(30070910)和《舌苔與相關基因和粘附分子表達的關系研究》(30472123)已經完成,經過批準結題,1項江蘇省教育廳資助項目《腫瘤病人舌苔變化與上皮生長因子的關系研究》(96060)于1999年結題并通過了鑒定驗收,本項目是這3個項目研究成果的綜合,屬于基礎理論創新研究,通過本項目建構的腫瘤患者舌苔形成分子調控網絡平臺,為將來開展中醫臨床轉化醫學研究、服務臨床舌診輔助惡性腫瘤防治及個體化醫療提供基礎。
本項目首先將表達譜基因芯片、Real-time PCR、免疫組織化學、流式細胞術、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原代舌黏膜細胞體外培養等先進生命科學技術引入腫瘤患者舌苔形成機制研究,揭示了舌苔形成相關基因表達規律以及相關分子對其表達的影響。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主要獲得了以下3點創新性成果:
1.構建了腫瘤患者舌苔形成分子調控網絡,并對其中關鍵節點進行了驗證;
2.發現了EGF-R 信號通路是分子網絡中調控影響腫瘤患者舌苔變化的重要的路徑,并利用動物模型、舌鱗癌細胞模型進行了驗證;
3.創建了原代舌苔黏膜細胞體外培養技術,研究了EGF-R 信號通路對舌細胞角化、增殖與凋亡等關鍵分子的表達水平影響。
近年來本項目正在以江蘇省常見惡性腫瘤-胃腺癌為基礎病種,研究舌苔形成的分子遺傳學機制,探索胃癌患者舌苔形成與胃癌發生因素及臨床檢驗指標的相關性,發現舌苔對臨床胃癌診斷中的輔助意義,為將來推廣和應用舌苔辨證輔助惡性腫瘤-胃癌的診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綜上,本項目圍繞腫瘤患者舌苔形成的分子機制從臨床、動物、細胞水平的開展了大量研究,為揭示腫瘤患者舌苔形成的分子表達規律建立了數據平臺,構建了臨床腫瘤患者舌苔形成分子調控網絡并在動物和細胞水平進行了驗證。本項目研究對于闡明中醫舌診基本原理、科學內涵有較大的推動和示范性意義,也為研究腫瘤患者舌苔辨證指導臨床的科學內涵及推動舌苔辨證輔助診治惡性腫瘤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