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領域:該成果屬生物技術中的醫藥衛生(中醫學)領域。
主要科技內容:該課題以線粒體途徑細胞凋亡環節為切入點,從整體、器官、細胞等不同水平考察中藥人參、黃芪、干姜、附子及其所構成的經典小復方“參附湯、芪附湯、姜附湯”干預阿霉素心臟毒性的生物效應,進而闡釋中藥及其小復方對化療藥阿霉素的減毒效應強度與作用機制,探索中藥人參、黃芪、干姜、附子配伍用藥的減毒規律。既可為臨床用藥提供更為安全的理論依據,也為研究中藥方劑配伍與毒效最優化的關系提供了可借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主要技術指標:①模型評價指標:每周1次給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2.5mg/kg,連續4周(累積量10mg/kg)后,大鼠心電圖QRS波群電壓和較用藥前降低≥30%,且Q-T間期明顯延長,并出現各種心律失常,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心腔擴大、左室短軸縮短率及射血分數均降低,表明已存在心肌損害。②藥效學指標: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異常、組織顯微結構及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均符合阿霉素心臟毒性大鼠的特征性變化,綜合評價表明本次實驗成功建立了阿霉素心臟毒性模型,能夠借以客觀地考察中藥人參、黃芪、干姜、附子及其所構成的參附湯、芪附湯、姜附湯對阿霉素心臟毒性的藥效學影響。心肌組織HE染色病理學檢測結果顯示,模型組心肌細胞呈空泡變性、顆粒變性,肌間隙增寬,部分心肌纖維斷裂,散在淋巴細胞侵潤,透射電鏡顯示心肌細胞超微結構明顯損傷,肌絲斷裂溶解,Z線排列寬窄不一、部分溶解,線粒體腫脹,部分嵴斷裂模糊不清,個別形成大小不等空泡等形態學改變。③藥理學指標:心肌細胞中的SOD、GSH-Px、MDA水平的高低與阿霉素心臟毒性引起的氧化應激損傷有密切關系。ELISA法檢測大鼠心肌線粒體SOD、GSH-Px、MDA含量、bcl-2、bax、cytc、capss-9、capss-3含量以及cytc、CTn含量。RT-PCR法檢測心肌細胞bcl-2、bax、capss-3mRNA表達。研究顯示參附湯、芪附湯、姜附湯通過降低大鼠心肌細胞BAXmRNA、提高心肌細胞Bcl-2的mRNA水平,以及降低大鼠心肌細胞P53的mRNA、心肌細胞caspase-3的mRNA表達,而達到防止心肌細胞過度凋亡所造成的心臟損傷,具有保護心肌作用。
近年來,由于化療藥物與新方案的退出,腫瘤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腫瘤患者預后也有了明顯改善,但化療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引起醫學界的關注。其中,隨著蒽環類化療藥物的廣泛應用,蒽環類抗癌藥物引起的心臟毒性反應及其防治日益受到重視,而且,研究早期、敏感、特異的評估心臟毒性的監測方法以及研制篩選有效的心臟保護劑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