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PSD發生率為25%~76%,致殘率和病死率高達70%~90%。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是導致抑郁發生的重要原因,而抑郁狀態的存在又將嚴重影響其治療積極性,使致殘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腦卒中的預后與PSD嚴重程度關系密切,應盡早識別和干預PSD,利于卒中患者預后。
PSD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其是建立在腦卒中基礎上、多因素介導的社會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機制共同參與的結果。生化方面研究顯示有腦內單胺遞質的功能不足,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其中5-HT及NE的神經纖維投射至額葉和海馬,在精神和情緒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本課題利用浙江省中醫院完善的軟硬件設施,在相關學科專業人員參與下進行研究。中藥干預試驗選取2005年至2008年期間在浙江省中醫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收治符合要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24例,并經頭顱CT/MRI證實。隨機分為中藥干預組及未中藥干預對照組,中藥干預組62例,對照組40例。腦氫質子磁共振波譜(1H-MRS)分析研究隨機選取行早期1H-MRS分析檢測者25例為病例組;正常對照組進行雙側前額葉白質區、雙側海馬區1H-MRS檢查者分別各為10例,共20例。
在中藥干預研究中,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同時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干預組在此基礎上早期加用中藥滌痰開竅湯,并隨證加減。療程分為干預2周以上組及1月組。對照組患者3個月內未予中藥干預。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十七項版本評價抑郁狀態發生及變化情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的改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數評價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所有病例于入院3天內病情穩定后進行上述量表初評,并分別于發病2周時、1月及3月時重復隨訪以上量表評分。
腦1H-MRS分析研究,使用GE Signa 1.5 T MR/i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對急性腦卒中一周內的早期病例及對照組進行常規MRI及1H-MRS掃描,感興趣區(ROI)選取大腦中與情感變化關系較密切的雙側前額葉白質區及雙側海馬區。根據隨訪3個月內抑郁發生情況,25例行早期磁共振波譜分析檢測的病例組患者,3個月內有13例出現抑郁障礙,為抑郁(PSD)組;另12例未出現抑郁情況,為無抑郁(NPSD)組。各部位對照組均分別為10例。測量代謝物為N-乙酰天門冬氨酸鹽(NAA)、膽堿(Cho)、肌醇(mI)和肌酸(Cr),化學位移分別為2.02ppm(×10-6)、3.22ppm、3.56ppm、3.02ppm。觀察NAA、Cho及mI三種代謝物的相對濃度變化,由隨機分析軟件包Functool 2獲得代謝物波譜,并進行基線校正、代謝物識別及譜線下面積計算等,測得NAA/Cr、Cho/Cr及mI/Cr的比值在三組間進行比較。分析1H-MRS結果與PSD的早期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