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肛瘺是外科系統的疑難疾病,因其瘺道走行越過肛管直腸環,手術操作難度大, 若處理不慎, 常可導致肛門括約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害,造成一定的后遺并發癥,諸如肛門缺損畸形、不全失禁、假性橋形愈合、感染復發等。傳統中醫掛線療法是主流的治療方式,該術式具有引流通暢,基本保存肛管直腸環功能的優點,是國內本領域的關鍵技術。中醫的傳統掛線療法,是將彈力皮筋慢性勒割肛管直腸環肌肉,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橡皮筋的緊縮力產生邊切開邊愈合的作用,掛線在對括約肌組織產生慢性機械性勒割的同時,使其斷端與周圍組織產生粘連, 以防回縮, 從而避免肛門失禁的發生。就中醫掛線療法我科進行了30余年的系統研究,對于掛線的機理、掛線的量化操作、掛線療法的優化術式進行了各個層面的研究。
我科從80年代初就進行了掛線的機理研究,國內首次進行了掛線的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通過橡皮筋將犬括約肌緩慢勒則造成的創面和括約肌斷端距離小,愈合后形成斷小面積瘢痕,只有肛管內壓輕度下降。
掛線療法雖在臨床應用多年但其應用可以說大多數醫師全憑經驗及體會,沒有規范的可操作性強的方案方法,掛線方法不當亦可造成肛門畸形或不全失禁的后果。針對這些問題本課題組從量化及優化掛線療法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至2010年完成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二批優勢病種項目“中醫掛線配合對口引流法治療高位肛瘺規范化研究”,項目編號:CACMS07Y009,已順利結題。中醫掛線配合對口引流療法是我科眾多專家經過30余年臨床經驗總結,在掛線療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一種手術方法,在高位肛瘺治療中具有更優作用,即為了減少瘢痕形成和肛門移位等諸多后遺癥,每處外口均作一小梭性切口,管腔壁只作簡單搔刮,不作廣泛切除和剝離,這樣處理,避免了大面積肛周組織切除,愈后雖有多個梭形或條形瘢痕面,但不致引起肛門缺損、畸形,有效地保護了肛門的正常解剖結構,維持了原有的外形和生理功能。與傳統的掛線法比較,有愈合時間更快、創面面積更小、術后疼痛更小、肛門括約功能保護更好等優點。
2008年到2011年本課題組開展并完成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專項研究“中醫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技術參數的規范化研究”,項目編號06-07LQ05。特制的掛線用彈力皮筋獲得國家級專利一項,專利號:ZL200920175202.4.該皮筋設有刻度,有利于掛線過程的量化,經過規范化的研究,目的是將掛線療法以可量化的形式推廣,減少因治療不當及掛線操作不當導致的高位肛瘺術后肛門失禁。該項目初步確立一套較完整的中醫掛線治療高位肛瘺技術操作規范,形成手術治療高位肛瘺療效的臨床評價體系。
通過對中醫掛線療法的系統研究,進行了完整的掛線原理的闡釋,形成了可操作性強的掛線臨床方案及臨床評價體系,是本課題組近30年的縱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