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重要的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更大作用,并建議——
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
●建議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中醫藥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提出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步驟以及戰略措施。
●建議將中醫藥產業納為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成立高規格的國家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強化管理職能。
納入必要性——
中醫藥在改善民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等國家大局中作用日益凸顯
記者:國家戰略是最高層面的戰略,一項事業要納入其中,首在其“重”。而中醫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不太重要。您認為將中醫藥納入國家戰略必要嗎?
王國強:盡管近代以來中醫藥歷經坎坷,甚至屢受質疑或否定,但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尤其近年來,國務院發布實施《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迅猛發展,不僅在參與深化醫改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生態、國際交流等方面,日益顯示出重要價值。
一是中醫藥可為深化醫改、維護人民健康、改善民生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深受群眾歡迎,有助于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眾負擔得起、財政可持續保障、中西醫并重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發展模式,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二是中醫藥可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是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科技資源,有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醫藥相關健康產業,貫穿整個產業鏈,是潛力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中醫藥走向世界,國際需求日益增長,有助于提高開放型經濟和服務貿易水平。
三是中醫藥可為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以人為本,崇尚和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有助于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是中醫藥可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產業具有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特征,是典型的綠色產業、生態產業、節約型產業。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動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有助于生態修復;發展中藥產業,有助于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所以,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有重要意義,是必要的。
納入可行性——
中醫藥具備戰略意義和新興產業特征,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產業基礎良好,服務貿易漸興
記者:一項事業要納入國家戰略,不僅因其重要,還須在國家總體戰略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具備可行性。您認為,當前中醫藥的發展做好這方面準備了嗎?
王國強:是的。特別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中醫藥工作取得顯著成就,形成了中醫藥“六位一體”科學發展的新格局,為中醫藥在國家總體戰略中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蓄積了勢能。
一是中醫藥發展具備戰略意義和新興產業特征。中醫藥已成為維護人民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戰略資源。醫改的實踐表明,中醫藥服務在緩解看病就醫問題、減輕患者和醫保負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放大了醫改的惠民效果。
中醫藥可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比較優勢。醫藥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已成共識,中醫藥相關產業則是我國醫藥產業中獨有的特色和優勢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典型的民族工業之一,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中醫藥具有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中醫藥具有新興產業的“服務+制造型”的模式,可以集中各種創新要素,推動高技術產品的推出和更新換代。中醫藥產業發展,可以改變“資源-產品-廢品”的簡單線性生產方式,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資源利用循環化。
中醫藥已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近年來,許多地方將發展中醫藥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成效顯著。西部各省市普遍依托中藥材的資源優勢,繁榮了中藥產業經濟,帶動地區經濟跨越發展,已成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點。廣東省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中醫藥強省戰略,陜西銅川將發展中醫藥作為城市轉型的方向,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地都將中醫藥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
二是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已建成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藥工程研究中心”,一大批國家重點研究室,基本形成了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中醫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有52項中醫藥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發明專利授權2.3萬件。中藥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學者因發現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獲2011年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復方丹參滴丸通過美國FDA二期認證,成為我國首個進入美國FDA三期臨床試驗的中成藥,展示了中醫藥巨大開發潛力和前景。
三是中醫藥產業已具備良好發展基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中藥工業產值4178億元,同比增長37%,占醫藥工業總產值的27%,中藥產業已成為我國快速增長的產業之一。中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2012年中藥出口已達24億多美元。
四是中醫藥已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已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地從事中醫針灸服務的針灸師約20萬人,每年針灸服務總產值超過100億美元。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一些國家成立了中醫孔子學院,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窗口。
因此,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有可行性。
怎樣納入——
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納為新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立高規格國家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
記者:您既是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又是全國政協委員,對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有何具體建議?
王國強:事實上,自2007年國務院建立中醫藥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以來,中醫藥得到各方支持,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日益發揮作用,形成了良好局面,也為將中醫藥納入國家戰略奠定了較好基礎。
一是建議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并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中醫藥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步驟以及戰略措施,推動中醫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二是建議將中醫藥產業納為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醫藥產業不僅具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也具有了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建議將中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三是建議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成立高規格的國家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研究解決中醫藥發展中的問題,推動各地落實扶持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理順中醫藥管理職能,建立健全地方各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強化管理職能。(記者 任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