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位院士、專家、企業家對話中醫藥創新發展
培育中藥戰略大品種
隨著社會和媒體對中醫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中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質疑也不絕于耳。10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開的“第二屆中醫藥行業熱點問題暨中藥戰略大品種培育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發出“探索臨床療效,重塑評價體系”的呼聲,一個“遴選中醫優勢病證,培育中藥戰略品種,重塑中醫藥評價標準”的大平臺呼之欲出。
據工信部2013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醫藥工業仍是全國12個工業門類中增速最快的行業。其中中藥飲片及中成藥子行業又是醫藥工業中發展最快的板塊。另據中國中藥協會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藥單家單品種年銷售超過1億的有350多個,年銷售10億以上的有十幾個。一批中藥企業率先開展大品種的戰略梳理、頂層設計和再研究工作,其產品迅速成為新的大品種。
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在會上指出,面對質疑、拷問和批評,必須通過研究證明中醫藥核心價值,指明中醫藥創新方向,找出中醫藥獨特優勢及中藥在臨床治療方案中聯合、協同及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表示,中醫藥學術團體和行業組織應利用學會與協會的專家、技術、政策資源,優勢互補、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學會在優勢病種的遴選、臨床路徑的探索和中西醫融合方面的推動作用。以臨床實踐為依托、以大品種臨床應用實踐為基礎,融合臨床醫學、臨床藥學、循證醫學等先進方法與手段,促進中醫理論創新,探索中藥產品在臨床方案中的特殊價值與獨特優勢,推動中西醫對中醫藥臨床作用及價值的認同。逐步研究制定中西醫都認可、又能遵循中醫藥理論、又能表達臨床獨特價值的評價標準,為中醫藥大品種的培育做出探索性實踐。
究竟該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評價體系、組織思路去研究培育中藥戰略性大品種,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設計方案、實施路徑讓已上市的中藥品種再制造幾個中藥“重磅炸彈”,探索突出中醫特色、表達中藥臨床優勢、彰顯中西醫結合療效的上市后研究與評價標準,而不是盲目套用《中藥新藥臨床評價標準》與西醫的金指標?40多位各領域的院士、專家、企業家從各角度探求中藥臨床價值及研究評價體系,對話中醫藥創新發展方向。
會議期間,中國中藥協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還就籌備成立“中藥戰略大品種培育研究中心暨中藥研究與評價學術專家委員會”進行了討論。
會議由中國中藥協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舉辦,中國中藥協會循證藥物經濟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康派特藥物研究與臨床評價中心承辦。 (記者張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