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中國中醫”的開通,對喜歡“刷屏”關注中醫藥發展及養生信息的人士來說,又多了一重選擇。
近來,微信“朋友圈”的興起,帶動一批信息熱轉。中醫養生保健信息也借助這方便快捷、信任度高的公眾平臺被迅速傳播擴散。微信,儼然成為中醫科普的新陣地。
追求中醫科普理念,不能“聽風就是雨”。盡管“朋友圈”這一“口碑式傳播平臺”具有渠道快捷及信任度高等優勢,但其口口相傳、缺乏專業性等劣勢也不容忽視。細究圈內熱轉的中醫科普文章,略懂中醫者便能發現,許多內容經不起推敲。如被大眾奉為“養生寶典”的某微信文章“大唐三字經”中,提到“吃西柚,防血稠;蘑菇餐,防血栓。吃鮮姜,血脂康”,并不符合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生姜可發汗散寒,但跟血脂恐怕關系不大;吃蘑菇防血栓更無從考證。
再細細查證,大部分中醫科普微信來自互聯網,不少人依據經驗判斷,感覺有價值即轉發。而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許多人在行業領域是專家,在科普價值判斷方面卻不一定權威。
而對于中醫科普工作者來說,更要趁著微信中醫科普熱情,因勢利導,并借助這高效傳播平臺做好中醫科普。專業媒體首先要有責任保證優質內容。比如,本報在做好中醫科普紙媒傳播同時,開通“養生中國”微信公眾號,以其提供專業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弘揚權威中醫科普理念等特點,深受歡迎。如今訂閱者眾多,傳播效果良好。此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出“中國中醫”,也是秉持了與時俱進宣傳中醫的初衷。
在當下資訊發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如何讓真正專業的科普信息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是考驗中醫藥管理部門和相關媒體的一道命題。改進宣傳藝術,善用先進傳播手段與技術,讓信息更貼近百姓,才是做好養生保健科普之道。惟其如此,群眾才能發現、接受并認可這些有益信息,而權威的信息也才能更方便快捷地被大家甄別揀選。(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