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與國醫大師座談時再次明確提出“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本報今日起刊發系列文章,反映中醫藥行業內專家、學者、管理人士對劉延東副總理這一論述的熱議和強烈反響。
劉延東副總理在與國醫大師座談時提出,“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界人士在熱議中紛紛表示,長期以來,中醫藥和西醫藥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中醫藥已成為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疾病治療還是預防保健方面都具有顯著的特色和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認為,劉延東副總理的這一判斷,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醫藥獨具特色優勢
“劉延東副總理提出的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首先體現在簡便驗廉上。正是簡便驗廉,才能讓中醫藥貼近群眾,扎根基層”,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禤國維認為,中醫藥在實現醫改保基本、強基層目標,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
“比如在門診部、社區服務中心,診所等基層機構,中醫藥服務可以實現不完全依賴于大型儀器進行檢驗檢查,這種特色優勢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向記者舉例。
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孫光榮說,中醫藥既具有“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給藥途徑,天然化的用藥取向”的特色,又擁有“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新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的優勢。
談及獨特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曾刊文論述道,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獨特性在于它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學性質及人文社會科學屬性,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統一。同時,中醫藥學與其他醫學門類相比,在理論上有獨特的生理觀、病理觀、疾病防治觀,其本質特征是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運動變化的角度來把握生命的規律和疾病的演變;在實踐中注重以人為本、三因制宜、整體調節,體現為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等。
中醫藥順應醫學發展
“中醫藥獨具的整體觀、系統論和辨證論治思維,在預防保健方面更具突出優勢,這正是劉延東副總理所提出的中醫藥是我國獨特衛生資源的重要內涵。”國醫大師、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晁恩祥表示。
“中醫藥在治療SARS、甲流、瘧疾等,都展現了優秀特質。幾十年的實踐說明,在西醫為主導的平臺上,中醫藥表現得更加優秀。”全國政協委員楊金生感嘆,中醫藥充分體現了中國式醫療方法,順應了醫學發展趨勢,能夠在醫改中承擔起預防、醫療、養生、康復等職能。
因為中醫藥歷經數千年實踐、傳承和發展,早已根植于中華兒女心中。中醫藥作為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其認知方法和治療理念,與現代社會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深刻變革趨勢一致。河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管理局局長張重剛解釋道。(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