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醫科學大會舉辦,陳竺發表主旨演講
中西醫交匯提供多選擇廣視野
●中醫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統論、整體論的認識特點,已為現代醫學理論所接受,不僅適用于醫學,亦可用于人類社會發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借鑒。
●要借助現代學術語言實現對中醫藥學的解讀和發展;要加快傳承與創新步伐,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要建設好一批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轉化醫學設施和高水平中醫藥教育、科研基地。
●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夠通過與現代西方醫學的結合得以進一步詮釋和光大,將有望對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療政策、醫藥工業,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帶來深遠的影響。
11月23日,由農工黨中央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主辦的首屆中醫科學大會在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在大會主旨演講中強調:東西方兩種認知的交匯,為現代醫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廣的視野。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也發表主旨演講。
陳竺表示,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中西醫學的不同認識。中醫藥學的基本概念和診療方法與現代醫學乃至生命科學有很多相似共通之處。中醫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統論、整體論的認識特點,已為現代醫學理論所接受,不僅適用于醫學,亦可用于人類社會發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借鑒。
陳竺表示,一是要借助現代學術語言實現對中醫藥學的解讀和發展。如能用現代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表達,那么它必將為現代醫學提供更多的治療思想和方法手段。
二是要加快傳承與創新步伐,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要始終堅持以臨床實踐為核心,緊緊圍繞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核心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始終遵循中醫藥原創思維的前提下,通過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中醫藥學理論與技術的創新。
三是要建設好一批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轉化醫學設施和高水平中醫藥教育、科研基地。要抓住國家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機遇,進一步做好中醫藥科學發展的頂層設計,在現有基地、重點學科、重點專病建設基礎上,以循證醫學為導向,以療效評價為基礎,以機理研究為重點,進一步抓好若干重點工程,建設好一批中醫藥學的轉化醫學設施。發揮好中醫藥院校在中醫人才培養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好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中醫藥學傳承、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科學制定中醫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從藥材的種植、養殖、加工、生產、流通到使用的全流程質量監管標準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及信息管理平臺,形成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中藥品牌和著名企業。要完善中醫藥服務和中醫藥服務貿易的質量標準體系。要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中醫特色醫療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在健康服務業中的作用。
陳竺表示,中醫藥學與西方醫學各有所長、互為補充。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夠通過與現代西方醫學的結合得以進一步詮釋和光大,將有望對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療政策、醫藥工業,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帶來深遠的影響。
實踐證明,兩種醫學體系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已成為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事業的顯著特征和巨大優勢,并為中西醫匯聚和系統醫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近年來,中醫藥學的繼承創新逐漸呈現出精準醫學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組學等新興學科的帶動,原來的西方醫學也出現了重視整體論和系統論的發展態勢。目前方興未艾的系統生物醫學,在復雜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方面取得若干突破,從而有可能在中西醫學之間搭建共通的平臺。
中醫科學大會旨在搭建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學術推動的共同平臺,科學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計劃每年舉辦一屆,首屆以“中醫藥——國家戰略資源”為主題。
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陳述濤,全國人大常委、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龔建明,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馬建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吳以嶺、石學敏,國醫大師張大寧、張學文、孫光榮,以及各級衛生計生委及中醫藥管理部門領導,農工黨各級組織及黨員代表,中醫藥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及專業協會代表,中醫醫院、中藥企業管理者代表等500余人參會。(胡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