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獲得了認可,中醫藥早期介入傳染病防控的機制已初步形成。”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參與單位的“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完成人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說,在國家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下,中醫藥在防控傳染病方面發揮的作用逐步得到認可,這只是個開端,今后還會做更多工作。
項目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完成,采用“舉國體制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在診斷試劑、預警預測、重癥治療、疫苗研發等方面取得了八項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和全球的疫情控制做出了突出貢獻。美國《內科學年鑒》發表的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加減中藥湯劑治療甲流的臨床研究論文,被認為是“中醫藥防控傳染病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中藥治療甲流效果有了循證依據
2011年8月,《內科學年鑒》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牽頭的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加減中藥湯劑與達菲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中藥湯劑在緩解甲流發熱方面與達菲同樣有效。
這一被確證治療甲流安全有效的中藥湯劑正是根據甲流的證候特征,結合前人治療溫病的經驗,由傳統經方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加減而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臨床基地連同全國4個省的11家臨床單位將410例被確診為輕癥甲流的成年患者隨機分4組。在規范、嚴格的現代循證醫學研究中,對照組的退熱中位時間為26小時,達菲組為20小時,中藥組為16小時,達菲加中藥組則為15小時。結果提示,中藥湯劑可顯著加快甲流退燒,其效果與達菲相仿或更有優勢。
由于麻黃堿在一些國家禁用,而研究中有含有麻黃堿的炙麻黃。對此國際審稿專家與研究組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確信中藥組及達菲加中藥組患者中,未見由于麻黃所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壓高等副作用后,才最終得到接收發表。開創了中藥湯劑在國際知名雜志發表的先河。
研究在被公認為國際內科學領域“第一刊”——《內科學年鑒》發表后,其中藥湯劑的作用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包括美國衛生部網站在內的3萬多個國際主流網站對相關報道進行了轉載。
實現抗病毒和提升免疫力同步
“中國三分之二甲流患者接受中醫藥單獨或參與治療,單純中醫藥治療甲流輕癥患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中醫藥與達菲合用對于重癥患者的救治具有潛在價值。”2009年8月,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在甲流應對與準備國際科學研討會上對中醫藥傳統疫病理論在科學防控甲流中發揮的作用給予肯定。
中醫藥防治甲流工作領導小組及專家委員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帶領下,根據甲流臨床特點和相關案例分析并結合研究結果,制定并更新了4版中醫藥治療方案。
流行初期,專家組總結中醫藥古今文獻,為公眾開出生活起居方、食療方及藥物預防方;二代病例在國內大量出現后,專家組及時發布《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第三版),細分輕癥和重癥兩種中醫辨證治療方案;甲流后期,他們分析危重癥患者的危險因素,并對不同季節、地域、人群的甲流證候特征進行總結。
2009年12月,在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的支持下,啟動了“中醫藥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方案與診療規律研究”(以下簡稱2009行業專項),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永炎與劉保延任項目負責人。項目組針對中醫藥專家制定的第三版治療方案,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5個分中心組織開展了5967例前瞻性隊列研究,對中醫藥診療方案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藥能及時縮短甲流患者發熱時間,有效緩解咳嗽、鼻塞、咽痛等流感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且治療費用低于西藥。項目組還對河北甲流爆發區廊坊大學城的學生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服用中藥可以降低甲流患病的風險。
中醫藥防控傳染病體系已初步建立
2009行業專項開展五年多來,已開發出疫病信息平臺和中藥篩選平臺,研發或篩選出金花清感方、蓮花清瘟膠囊等對甲流具有治療作用的中藥;建立了離體與在體甲流模型以明確中藥作用機理;形成專利3項,組織相關培訓近百次。
隨著4版中醫藥治療方案的同步推進,行業專項對新發、突發傳染病中醫藥方案制定與更新的機制正在形成。劉保延說,目前中醫藥治療方案制定的原則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專家的整體作用,以臨床實踐為基礎,突出中醫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的特色,重視循證醫學證據支持”。
在財政部支持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在全國建立了41家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臨床基地),依托各省市法定傳染病定點醫療機構,第一時間開展臨床救治和科學研究,并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人才團隊,探索有利于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傳染病臨床與研究模式。項目還專門設立“西部中醫藥傳染病防治體系建設”課題,積極促進西部地區省級傳染病醫院中醫科室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西部地區傳染病中醫藥防治能力和研究水平。
劉保延介紹,2009行業專項今年將結題驗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臨床基地)的建設也已進入第五個年頭。中醫藥在第一時間介入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的機制已經初步形成,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能力也正不斷增強。中西醫優勢互補、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染病防控體系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記者 趙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