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喜歡中醫,用中國俗語講,有點中醫緣份。說夸張一點,沒有中國醫學,恐怕就沒有我。
我出生在山東一個山村,生下來就多病,我們那里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醫院,七八個村只有一個或半個中醫大夫,就是我爺爺。我爺爺是農民,會點針灸,所以我們村和鄰村的人都來找他扎針,不知治好多少病。我好幾次就是讓爺爺救活的。所以,我不光感謝我爺爺,也感謝我們偉大的中醫。
后來參加工作,走過好多地方,更加喜歡中醫了。我在非洲工作過9年,非洲54個國家我去過48個,在那里,最受歡迎的中國人就是中醫。非洲一個朋友告訴我,差不多每4個非洲朋友,至少有一個人看過中國大夫,其中包括中醫。在非洲,我至少見過有3個國家的總統感謝中醫。
我們外交部也出了很多不錯的業余中醫,如黃桂芳大使,他用手法給外國人治過病,典型的中醫外交。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也會中醫,他把佳木斯一個中醫介紹到他駐的國家給總統當了保健醫生。這個總統對中國感謝極了,原來都不能動了,后來我去訪問時,他說:“感謝你們的中醫給我治好了病,現在我愿意和你進行一場乒乓球比賽?!敝嗅t的奇跡就是這樣。
現在為什么那么多朋友對中國好?原因很多,黨中央、國務院的外交政策好,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國家地位在提高,同時,中醫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到中醫,我想再強調一下,我們最恨就是恨對中醫存在偏見。有個專家告訴我,真正西醫學得好的人特別重視中醫,另外,懂中醫的人也會很好地借鑒西醫的好處,只有沒有學問的人才容易有偏見,才容易傲慢,我們一定要防止傲慢和偏見。
我們有值得中國人自豪、驕傲的中醫藥歷史,不能忘記。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繼續前進,把中醫發展到更高更好的水平,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更大的福利,使他們更加健康快樂,活的時間也更長。祝我們的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進步事業做貢獻。
——3月27日,中國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面向未來:中醫藥的國際化”分論壇上說 (本報記者 高 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