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至23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主辦,保定市科學技術協會、易縣歧軒堂醫院、北京歧軒堂中醫藥技術研究院承辦的“國際中醫藥臨床研究學術會議——歧軒醫學專題會議”在河北易縣天光假日酒店會議廳隆重召開。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謝鐘,保定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張懷明,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副主任閆錚,保定市科協陳維娜、涂媛,歧軒醫學挖掘整理人張潤杰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論壇開幕式。歧軒諸弟子及來自祖國內地、香港和美國的專家、學者12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本次論壇開幕式由保定市科協學會部副部長涂媛主持。會議還進行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創新驅動保定服務基地”授牌儀式。
與會領導高度肯定了這幾年歧軒醫學的發展,并對歧軒醫學今后的發展指明的方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謝鐘表示,歧軒醫學作為一支源自民間的中醫力量,默默無聞地、腳踏實地對中醫文化做著傳承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非常值得贊揚的,近年來,在張潤杰院長的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在不斷地開拓進取中,通過出版書籍和音像資料,豐富和發展了歧軒醫學體系,把握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趨勢,適時提出觀光療養的健康服務模式,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生動的實踐和有益的探索。
他指出,本次基地掛牌是中華中醫藥學會首次在河北省設立創新驅動服務基地。這無疑是對“歧軒醫學體系”和創造性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他希望盡快完善和整理歧軒醫學理論體系,繼續堅持對慢性病和腫瘤的科研攻關,在時機成熟時,把技術推向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他認為,各位醫療戰線上的同仁都應以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院士為榜樣,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及創業創新,真正實現創新驅動服務。
最后他發出呼吁,中醫博大的精神內涵和人文精神是中醫強大的生命力,我們作為炎黃的子孫,傳承祖先偉大的文化,造福蒼生是我們的使命,也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拋卻門戶之見,共同托起中醫的偉大復興。
保定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張懷明隨后指出,2014年10月,河北省政府、中國科協在保定簽訂《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河北合作協議》,保定被確定為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為加強保定對全國科技資源的凝聚,今年1月,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保定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吸納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等20多家全國學會,以幫助保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
歧軒醫學發掘整理人張潤杰先生及其專家團隊潛心研究《黃帝內經》、《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中醫經典,通過20多年大量臨床實踐,逐漸發展并形成了歧軒脈法、歧軒醫道、歧軒針法及歧軒養生法等一整套的“歧軒醫學體系”,在國內中醫界引起反響。他們依托易縣歧軒堂醫院進行義務培訓,近年來在國內組織50余期達到萬余人次。他們創造性地將中醫傳統理論與“熱斷層紅外掃描技術(TTM)”相結合,實現了中醫把脈等診斷的可視化,標準化,量化,改變了中醫診斷的模糊性,這對人體疾病預防和治療具有突破性發展。
本次會議授予易縣歧軒堂醫院“中華中醫藥學會創新驅動服務基地”的牌匾,這也是對近年來以張潤杰院長為代表的專家組實踐創新驅動服務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一種動力,鞭策他們更好地通過創新來為弘揚中醫做出更大的貢獻。
歧軒醫學發掘整理人張潤杰先生最后指出,歧軒醫學專題會議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的鼎力力支持下,在各界朋友的幫助下,今年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五年來,已經有約近千人次針對中醫中醫和歧軒醫學的理論創新、臨床應用和前景展望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每年一次的歧軒醫學會議,都是一次中醫學子的盛會,在會上,中醫人會發表自己的論文,暢談中醫學習的心得,提出診療過程中的困惑共同探討,所有的參會論文都來自于自己對歧軒醫學的切身感悟和真實臨床。我們也希望這次會議讓更多的與會者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易醫學,主要內容有三方面,一是易醫學研究,二是傷寒論解析,三是體光醫學——中醫可視化醫學的探索。《岐軒氣解傷寒》主編,來自長春潤身中醫門診的王君濟以《氣解傷寒》為題做了6個小時的報告,從一元、陰陽化三才的角度詳細解析了傷寒論,與會人員聽后大呼過癮。
與會代表還針對大會的三方面內容做了匯報和交流,同樣來自長春的仇善章以《九宮圖藥物應用》為題,以圖表的簡化形式,試圖讓初學者也能輕松運用中藥來開方,受到與會者的歡迎。來自長春潤身中醫門診的劉紅麟和江美辰分別以《象數理占與中醫的應用》和《易經就在我身邊》為題做了主旨發言,他們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來自長春的蘇興云大夫受到歧軒太極旋推的啟發,以《太極旋痧的應用》為題,為大家展示了非常實用的新型刮痧方法。來自北京貝億安泰的吳江峰大夫以《歧軒醫學學習過程總結》為題,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學習歧軒醫學。來自保定天光歧軒療養院的王笠光以《體光醫學的臨床應用》為題向大家全面展示了體光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思路。
最后,歧軒醫學的發掘人張潤杰先生在會上也做了講座,內容是《易醫學基礎與體光醫學展望》,首先他對會議代表們的精彩論文報告表示了肯定,對于大家嚴謹治學、勇于實踐的的精神表達了贊嘆,他相信在越來越多的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歧軒醫學必將對中醫的復興有所作作為。
張先生認為古圣先賢一致認為醫易同源,但現在在中醫領域只重視醫學而忽視易學,我們應該大力進行易學的研究,它一定會給醫學帶來更廣闊的前景,他還向大家展示了歧軒易醫學研究的進展情況,并宣布以本次大會為契機,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出版一本《易醫學基礎》,給廣大中醫同道在易醫學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幫助。
張先生進一步指出,體光醫學,也就是中醫的可視化應用,為中醫的復興和發展帶了非常光明的前景,在座的每一份都應該參與進來,大家團結在一起,中醫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最后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收獲巨大,對自己學習中醫的思路更加明確了,對中醫的未來更加堅定了,希望歧軒醫學能更加完善和大力的推廣普及,也希望學會能再次舉辦歧軒醫學專題會議,讓大家共同傳承學習交流中醫文化。
第五屆國際中醫藥臨床研究學術會議——歧軒醫學專題會議作為歧軒醫學的高水平、大規模的學術盛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將繼續與全國各中醫藥單位合作,推動論壇的連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