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論壇現場
5月7-8日,歷時兩天的中醫經方論壇長春站——吉林省第五屆中醫經典與經方論壇在長春圓滿落下帷幕。論壇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全省各地的中醫藥工作者和經方愛好者300余人,與受邀來自國內和省內的知名專家,圍繞著經方在臨床上的應用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熱烈討論。論壇由吉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經典與臨床專業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辦、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承辦。吉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桂禎到會并講話。她殷切勉勵中醫藥同行且行且珍惜,即:珍惜中醫藥工作者的稱號;珍惜中醫藥發展的氛圍和土壤;珍惜老百姓對中醫藥的企盼和期待;珍惜中醫這個職業。
經方是由歷代醫家創制并經反復臨床使用而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其代表著作《傷寒論》被中、日、韓等國視作瑰寶,引起無數醫家探討、研究,近年來經方的研究與應用更是日益引起國際上的關注與重視。此次論壇,共邀請到6位專家進行講座。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馮學功教授主講了《五苓散臨床應用與思考》,他對五苓散證的來源、提出了蓄水的部位不一定都在膀胱,而關鍵是氣化失常,并分別就五苓散證的常見癥狀口渴、小便不利、汗出進行了認真辨析,提出了水溢的概念,最后提出了五苓散的核心病機是三焦氣化不利,痰飲兼有表證,應該解表利水,表和則病自愈。
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分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理事張立山教授主講了《濕熱咳嗽的經方辨治》,對濕熱證概念、分類、源流進行了闡述,然后從古代文獻中找出了各家對于濕熱咳嗽的論述,如喻家言、薛生白、吳鞠通等,最后提出濕熱咳嗽與痰熱咳嗽、痰濕咳嗽的區別,提出久咳、夜間重、常因氣溫變化及勞累加重、咳痰量少、色白或黃白相間是濕熱咳嗽的主要臨床特點。從主證、次證、舌脈等方面論述了濕熱咳嗽和臨床常用方劑,并進行舉例說明。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寧元以《傷寒派腹診臨床應用解說-心下痞》為題,就傷寒派腹診20種之心下痞的研究成果及臨床經驗進行了交流。他對腹診的含義和腹診的源流,以及著名的腹診流派進行說明,然后重點論述了心下痞的診斷方法,對于心下痞、心下滿和心下痞滿、心下急、心下支結、心下痞硬、心下痞堅、心下石硬等提出了具體的診斷和鑒別方法,最后用古今驗案說明了心下痞在臨床上的應用。
吉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與臨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松原市中醫院副院長李景華主講了《小柴胡湯加味治療肝炎后肝硬化的體會》,他根據自己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從《傷寒雜病論》中找出了肝炎后肝硬化的基本病機,分析肝硬化錯綜復雜的病機及其與相關臟腑的關系,那就是“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并結合臨床提出了小柴胡湯常用的加減方法和注意事項。
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師承專業委員會委員鮑艷舉主講的《我看病的三板斧》,結合自己的行醫經歷,向大家介紹了他的中醫看病三板斧——抓療效、重望診和崇脈診,注意處理好短期癥狀改善和長遠改善體質關系,合方時如何寒溫并用。在抓療效方面提出了三步走,第一步是臨床上哪些病癥是我們應該考慮的?第二步是如何有效地解決病癥?第三步是如何解決矛盾治療?并針對現代醫學的理化指標提出了用藥參考。
吉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經典與臨床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長春中醫藥大學溫病教研室主任周麗雅做了《解析三仁湯治療長期低熱病案》的報告,她從一例典型長期低熱病案引出了濕熱證的辯證要點,那就是發熱雖高而熱象不顯,在治療上提出了開上、宣中、滲下的治療原則和芳香、辛溫、苦溫、淡滲的治療方法。
隨后,來自省內各醫院的院長、科主任等與專家們零距離接觸,就經方的臨床應用問題舉行了近4個小時的小型討論會。大家紛紛提出經方用量、合用等相關問題,與會專家耐心答疑解惑。現場討論十分熱烈,發言踴躍,一直持續到晚間十點。
如今,經方的優異療效使得更多的中醫同仁選擇學習經方,吉林省的經方熱正在到來。參會人員紛紛表示,學習到了很多臨床中常用的經方,為自己今后提升臨床診療水平起到了指導作用,希望以后還能在省內多參加一些這樣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壇。(吉林省中醫藥學會 李景華 李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