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社會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充分調動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和熱情、積極投身創新型國家建設,經推薦單位評選推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審委員會評審,中國科協決定授予喬杰等494名同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其中,經學會各專科分會、會員單位推薦,專家評選,網上公示,最終確定推薦的肺系病分會主任委員張洪春、實驗藥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劉建勛、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彭清華獲此殊榮。
張洪春,男,1964年1月出生,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醫療部常務副主任。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肺系病學科牽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染病重點研究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等。他師從于著名中醫學家焦樹德教授、晁恩祥教授,致力于中醫藥防治肺系病的臨床研究工作,提出并不斷完善“從風論治咳喘”的理論,組織并參與中醫肺系病診治規范化研究,開展中醫藥對肺系病穩定期臨床療效與機理研究并形成臨床指南推廣,開展流感證候規律與方藥機理研究,為防控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主持完成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等課題。主編或參編著作20 余部。參與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組織的有關肺系病診斷與療效標準的起草工作、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中藥新藥指導原則的起草工作。曾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獎章,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科學中國人(2010)年度人物”等榮譽。
劉建勛,男,1955年3月出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首席研究員、重點研究室主任。兼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中藥及天然藥物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動物學會中醫藥動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中藥協會醫院與企業藥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36年,堅持將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將中醫臨床與中醫藥基礎研究相結合,在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中藥復方功效評價、中藥新藥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構建了源于中醫臨床和中藥復方功效的藥效學研究與評價體系,建立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新方法,建立了中藥復方功效指征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新方法。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彭清華,男,1964年12月出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全國眼底病中醫醫療中心主任。兼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國家中醫管理局重點中醫專科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眼科分會副會長,第三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他主要從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眼表疾病和中醫眼科病證規范化的研究,創造性提出眼科水血同治的理論、眼科活血利水法、視網膜色素變性虛中夾瘀理論、原發性青光眼血瘀水停病機理論、從中藥擬性激素效應治療干眼等,分別被寫入國家規劃教材和行業標準《中醫臨床指南》中,在全國推廣應用;主持研制了散血明目片、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劑等藥物6種,作為醫院制劑應用于臨床20多年,使數以萬計的患者受益于此,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后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40項,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教育部等省部級獎勵18項。
中國科協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獲獎者為榜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的決心和信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服務社會、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科技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