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歲的屠呦呦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證書,成為首位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科學家。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屠呦呦并不陌生。2015年,她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經過報道,人們不僅“解密”了屠呦呦其人,還重溫了《詩經 小雅》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認為這預言了屠呦呦與青蒿的淵源。
而對屠呦呦身邊的人來說,這首詩另有寓意。詩中言“德音孔昭”是指她品德高尚,“示我周行”是指大伙遵照著這條“大道”向前行。
屠呦呦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自1971年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率先提取得到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干”以來,她始終在這個領域深耕。“要讓青蒿素物盡其用。”她說。
“一說起青蒿素,她的眼睛就發亮。”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模仿著屠呦呦急得拍桌子的模樣,“她說‘青蒿素不可濫用,院長你能不能給點資金,讓我做些青蒿素適應性研究’”。
1995年加入屠呦呦課題組的楊嵐深有感觸。彼時,青蒿素的研究熱潮早已散去,申請經費也有難度,“但屠老師從未放棄”。基于這份堅持,他們發現青蒿素對于抗腫瘤、治療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有一定的作用,近期計劃在獲批后開展臨床試驗。
廖福龍是屠呦呦研究團隊的成員。在他看來,科學家從事研究往往是好奇心驅使,“屠老師的原動力除了有好奇心,更有責任心。她常說‘國家培養了我,我一定要給國家做些事情’”。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將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十三五”時期重點任務。廖福龍介紹說,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為何會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經過人體代謝,又如何變成藥效更強的雙氫青蒿素。這些課題都等著他們去攻克。
“當前形勢大好,黨和國家倡導創新、鼓勵創業,科研環境非常好,年輕人可以自主選擇。”屠呦呦欣慰地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不會只是我一個人”。
曾陪同屠呦呦到瑞典領取諾貝爾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更懂老友的心思。他說,獎項只是一個光環,能夠挽救成千上百萬人的生命才是偉大的事業,屠呦呦貴在“褪去光環、回歸本真”。
由于年事已高,近年來屠呦呦深居簡出。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她在母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任職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分別設立用于資助年輕人的“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
更多時候,屠呦呦總是想辦法婉拒媒體采訪和社會活動。“不要用我的名字,我已經夠張揚的了。”她說。曹洪欣也學著屠呦呦的口吻:“院長,可以了吧,趕緊停下來吧。我不太愿意搞這些場合上的事情,還是讓我談科研項目吧”。
令屠呦呦等中醫藥行業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的是,2016年底,中國官方發布首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也已獲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體現出社會對于中醫藥行業的認可。
“德音孔昭,示我周行。”北京大學醫學部原主任韓啟德曾以一幅手書贈予屠呦呦86歲壽辰,呼吁更多人傳承其科學精神、傳承其科學事業。在中國中醫藥高速發展的今天,屠呦呦繼續領路前行。
附:
國發〔201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并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趙忠賢院士、屠呦呦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準,授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亞洲季風變遷與全球氣候的聯系”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高溫/超高溫涂層材料技術與裝備”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等6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等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嫦娥三號工程”等20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的選育技術及應用”等149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國專家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趙忠賢院士、屠呦呦研究員及全體獲獎者學習,繼續發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務院
2017年1月2日
2014年度
于敏。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2013年度
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程開甲。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12年度
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2011年度
謝家麟。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良鏞。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2010年度
師昌緒。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王振義。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2008年度
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6年度
李振聲。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2005年度
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3年度
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1年度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
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