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經中央批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決定,授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團隊等10個團隊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授予王過中等28名同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并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待遇;授予丁列明等254名同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中國科協、科技部于2017年5月27日在京西賓館禮堂舉辦了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推薦的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藥毒理研究室室主任高月、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蕭偉、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主任屠鵬飛、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研究中心主任果德安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中央領導同志,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和獲獎團隊代表,科技界代表,科協系統代表,主辦單位代表及媒體記者等出席本次大會。會議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主持。
據悉全國創新爭先獎每三年評選一次,評選標準是“德為先、術要精、能力強、基礎厚、貢獻大”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杰出代表。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獲獎者為榜樣,學習他們科技報國、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學習他們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他們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學習他們奮勇爭先、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學習他們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
附:由我會推薦并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優秀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簡介
高月,女,漢族,1963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藥毒理研究室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毒理與安全性分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軍事藥學、中藥藥理和毒理學研究。近些年來,創新研制了化學1.1類新藥美爾雌醇等系列品種,為我軍輻射防護藥物的補缺配套及升級換代做出了突出貢獻;率先創建了中藥安全性研究關鍵技術平臺,解決了相關中藥毒性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創建了基于系統生物學研究中藥“方–證”結合的新方法,開拓了中藥復方現代藥理研究新領域。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軍隊特需藥品新藥證書和臨床批件6項;主編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90篇,其中SCI論文55篇,論文共被他引4350次;獲中國發明專利10項,其中國防專利2項;先后入選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等。榮獲個人二等功2次。
蕭偉,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江蘇康緣現代中藥研究院院長,中藥制藥過程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成藥智能制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致力于中藥制藥工程技術創新與轉化研究30余年,始終工作在科研一線,以“滿足臨床需求、引領產業發展”為宗旨,開拓了中藥新藥階梯式升級研發新路徑,創制并產業化47個中藥新藥;首創“中成藥功效相關質量控制方法技術體系”,突破了中成藥質量、臨床功效一致性控制的關鍵科學難題;將現代系統控制理論成功應用于中藥制造復雜體系,構建了中藥智能制造先進技術群和首個中藥生產過程知識系統,在中藥新藥創制、質量控制及先進制造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31件,其中美國、歐盟等國家27件,獲中國專利金獎1個、優秀獎4個;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23篇(SCI收錄40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1、第2)、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全部第1),獲得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科學技術人員類)、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屠鵬飛,男,漢族,1963年4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主任。作為北京大學生藥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中藥資源、藥效物質與新藥創制、中藥質量控制研究和推廣。大力推廣肉蓯蓉及其寄主高產穩產技術,徹底解決藥用資源,創造可持續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地區精準扶貧新模式;創建中藥成分高效分析與整體質量控制新方法,促進標準提升和產業發展;建立中藥活性成分高效發現新技術,面向臨床需求,積極創制新藥,促進產業發展。成功創制2個新藥,獲得4個新藥證書;制定的33種藥材和成藥標準收入藥典或國家藥品標準。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49篇,其中SCI論文240篇,連續入選2014-2016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授權專利4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
果德安,男,漢族,196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致力于中藥質量標準研究,在中藥標準基礎和應用研究及中藥國際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創新性成果。通過主持多項國家課題,提出“深入研究,淺出標準”中藥質量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整體–組分–成分”整合分析的研究策略,創建了中藥“化學分析–代謝分析–生物分析”三位一體的系統分析方法,解決了制約制定中藥標準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創新性地構建了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實現了中國學者制定《美國藥典》和《歐洲藥典》中藥標準零的突破,獲得了中藥標準的國際話語權;搭建了國際一流的中藥標準研究國家與國際合作平臺,為開展高水平的中藥標準研究、制定與產業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獲系列國內外知名獎項。近5年來,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6);獲國際植物藥科學大會(美國)杰出貢獻獎(2012)、美國植物藥委員會Norman Farnsworth卓越研究獎(2012)、美國生藥學會Varo Tyler獎(2016)(三個獎均每年全球1人,唯一亞洲獲獎人)、吳階平醫藥創新獎(2013)、香港中醫藥國際貢獻獎(2015)等國內外知名個人獎項。發表SCI論文156篇(通訊作者78篇),SCI引用1158次,獲授權發明專利1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