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緊跟政策、把我機遇、發揚國粹—-中藥管理與政策解讀”系列活動(吉林站)在長春圓滿召開。中華中醫藥學會原副秘書長謝鐘、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宋柏林、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處處長冷榮久出席會議并講話。吉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桂禎主持會議。來自全省各地的參會代表90余人參加會議。
宋柏林校長在講話中指出,此次中華中醫藥學會為了中醫藥法的宣傳,舉辦了此次系列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后,還在全國遴選了17個省份進行普及。很榮幸的是我們吉林是第一家。這次難得的契機,更使得我們吉林的中醫人應該明確未來的中醫藥應該起到什么作用,發揮什么成果。
冷榮久處長代表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發表講話,他指出《中醫藥》法的正式頒布實施,是中醫藥人在大喜事,更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里程碑,在法律上確立了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地位,這次活動在吉林舉辦,是對我們吉林的關愛,更是對我們的鼓勵。希望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的中醫藥事業得到全面發展。這也是是我們學習了解國家政策的大好機會,我們吉林與會同行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原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謝鐘進行了《“緊跟政策、把握機遇、發揚國粹——中藥管理與政策解讀”》背景介紹,他首先感謝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吉林省中醫藥學會主辦,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承辦了此次活動,同時感謝會務組的工作人員。2015-2016年,國務院先后頒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文件,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強調,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不斷學習新思想、新理論、新要求,積極推動中醫藥科技工作的發展。7月1日起《中醫藥法》將全面實施。這是第一部中醫藥領域的專門性法律,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幫助中醫藥領域的相關人員學習、理解《中醫藥法》的相關條文,中華中醫藥學會特地聯系了一些相關領域的人員,在北京、長春、西安、長沙、廣州等地舉辦系列活動,主題是“緊跟政策、把握機遇、發揚國粹”,就中醫藥政策進行學習和解讀,重點是學習新形勢、新政策下的中藥管理與政策的新動向,新要求,以期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醫藥事業的良性發展。
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原北京望京醫院院長陳珞珈以《中醫藥發展戰略政策解讀和戰略思考》為題做報告,他就當前的醫改現狀做了幾點評價。主要從醫改為什么要改,新農合與老農合的對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前世今生等方面說明醫改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醫改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財政補償機制沒有解決、取消藥品加成后對醫藥衛生領域的影響、醫保控費問題、醫師多點執業以及分級診療問題等。他指出,當前醫改存在方向上的誤區,從分級診療的實施效果看,分級診療下三甲醫院的門診量下降了,分流的門診病人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銷比例的提高而流向社區,但醫院在醫改中的積極性并不高。從整體上看,醫改對公立醫院的路線圖是錯誤的,看病難和吃藥貴的問題并未解決,以藥補醫會變成以檢查補醫、以醫療補醫。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從三甲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產權制度、分配制度上去改革,否則現在的醫改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最后,他提出中醫醫院的中藥飲片是藥品領域的藍海。中醫醫院的臨床用藥應該: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結合。
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室主任程龍以《健康中國建設新形勢下的中醫藥發展》為題做報告,他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藍本,在此基礎上對“我們面臨的健康問題、健康中國的藍圖、健康中國精神內涵及中醫藥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讀。他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城鄉環境面貌顯著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但是也應看到,由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帶來的一系列新的挑戰,健康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領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有待加強。因此,應該遵循“健康優先、科學發展、公平公正、改革創新”的原則,堅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藍圖下,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構建“防治康養一體化”健康服務體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教授宣利江以《從模糊到清楚,從經驗到證據——丹參多酚酸鹽的成藥之路》做專題報告。他以丹參多酚酸鹽的成藥之路為例,現身說法,將天然藥物的創新及成果轉化流程娓娓道來。丹參是一種藥效確切的中藥,數千年來一直應用于臨床。由于丹參的傳統劑型存在模糊的成分、模糊的質量、模糊的機制、模糊的療效和模糊的安全性等特征,且臨床療效不穩定,不良反應多發,為了確保丹參劑型的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宣利江教授及其研發團隊,歷時13年,致力于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的研發。與傳統丹參注射液相比,該劑型實現了物質基礎、制備工藝、質量標準、療效及安全性的本質提高。在此基礎上,其團隊將研發成果進行轉化,實現了丹參多酚酸鹽的產業化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丹參多酚酸鹽的成藥之路就是創新天然藥物的成果典范,這也為院內制劑的研發帶來了新思路、新模式。(吉林省中醫藥學會 吳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