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記者見到了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教授。卞兆祥團隊歷時十余年撰寫的兩篇關于中藥復方臨床試驗報告規范的論文,被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權威醫藥雜志《內科醫學年鑒》上。
這是該雜志自1927年創刊以來首次以中英文、簡繁體同時發表一個研究類文章。論文題為《CONSORT-中藥復方2017》,內容是中藥復方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報告規范。卞兆祥表示,這篇文章為中藥復方臨床試驗報告被國際認可打下基礎,也為中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搭建了橋梁。
在卞兆祥看來,中藥里還有很多寶藏值得被挖掘,并獲得國際醫學界認可。而這就需要制定中藥研究結果的報告規范,讓中藥的療效以規范的方法報告出來,進而讓中西醫順暢地“對話”。
中醫藥作為疾病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針刺、灸法、中藥(單方和復方)等。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在走向世界的途中并非一帆風順。卞兆祥說,針刺已被國際醫學界所接受,中藥單方(含草藥、動物藥及礦物藥)也為國際醫藥界所認同,然而由兩味或兩味以上藥味組成的中藥復方,在走向世界途中卻面臨困難。
“很多人知道中藥復方有效,但是不知道如何進行這樣的臨床研究,也不清楚如何報告這樣的臨床試驗效果,更不用說它為什么有效,其物質基礎是什么。”卞兆祥說,“所以,為了增強世界醫學界對于中藥復方的認識,我們首先需要有一個國際規范來報告中藥復方的臨床試驗結果,進而向世界證明中藥復方的療效。”
2007年,卞兆祥與中醫藥臨床專家、方法學家、流行病學家和醫學期刊編輯組成的工作組,撰寫了《中醫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報告規范》的初稿。
2016年底,工作組在初稿基礎上完成了《CONSORT-中藥復方2017》的修訂,修訂稿加入了中醫藥的核心元素“證”的概念,同時兼顧中藥復方的特點,形成了中藥復方的報告規范;檢查清單新增了“關鍵詞”,并對初稿中的一些概念進行擴展,包括文題和摘要、背景和目的、受試者、干預措施、結局指標、可推廣性和解釋等。
卞兆祥表示,工作組希望借《CONSORT-中藥復方2017》的出版,改善中藥復方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報告質量。
面對浩如煙海的中藥復方,工作組的成員在工作時卻很少感到疲倦,卞兆祥用“好玩、有趣”來形容這一工作。“中醫和西醫的研究方法與話語體系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講究‘理法方藥’,西醫則有自己的科學標準。我們希望在我們制定的規范下撰寫的實驗報告,讓中醫和西醫都看得明白,并方便醫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
歷時10余年,在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不斷交流下,一個能被國際社會認可、同時又可以充分反映中醫“理法方藥”特征的中藥復方臨床試驗報告規范終于被撰寫出來并成功發表。未來,工作小組成員將致力向國內外的中醫藥研究人員、同行評審員和期刊編輯等目標讀者推廣使用。
卞兆祥說,香港的中醫事業在回歸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中醫藥教育被正式納入香港的正規高等教育系統。香港浸會大學率先于1998年開辦全港首個中醫學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課程,目前中醫學專業已成為浸會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
在中醫的海洋里沉浸了近40年,卞兆祥對醫學的理解愈加樸實。“醫學是一個很實際的東西,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最關鍵的是有效。尤其是臨床醫學,靠的是療效而不是理論。而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希望藥物對疾病有效,造福病人。”(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