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中醫消渴病等同于現代糖尿病,經研究發現,消渴的癥狀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見,而2型糖尿病只在某一階段,且僅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才會出現。因此傳統的消渴理論和現代糖尿病治療并不能有效對接。我們在古人診療消渴的經驗基礎上,重新構建現代中醫糖尿病診療框架,對糖尿病重新分類分期分證,這樣將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0月2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教授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的“南征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經驗交流培訓班”中帶來獨到觀點。吉林省中醫藥學會會長、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宋柏林,吉林省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張曉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楊永剛出席會議。6位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來自省內的200余名糖尿病領域醫務工作者參加會議,線上直播點擊量達200余次。
在培訓班中,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教授首先做題為《糖尿病國際指南解讀》的講座,探討分類–分期–分證思想指導下2型糖尿病中醫辨治主線,分析肥胖型糖尿病中醫辨證撮要,結合郁、熱、虛、損四個階段臨床實例,對糖尿病進行全新解讀。
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石巖教授做題為《基于“氣形質具病由是生”理論,談糖尿病管理與智力》的講座,基于“氣形質具、病由是生”理論談論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和方法,介紹糖尿病臨床循證研究,指出只有仁慈、忘我、無我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主任樸春麗教授做了題為《改變的力量:源于蘋果的 SGLT2 抑制劑如何改變 2 型糖尿病治療格局》的講座,認為膏濁病以過食肥甘為主要根源,以土壅為核心病機,由“膏人”到膏濁病,到臟絡受損是膏濁病發生發展的三大階段,預防重心在減脂,治療重心在胃腸,防治重心在臟絡,為治療糖尿病及代謝病提供借鑒。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王秀閣教授做了題為《甲狀腺突眼的中西醫診治進展》的講座,從辨病辯證、分期論治、靶標論治、內外合治、中西結合幾方面解讀中醫方法治療甲狀腺突眼,認為通過針刺、穴位注射等方法的使用使疾病治療得到一定療效。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叔禹教授做了題為《談如何發揮中醫藥在糖尿病臨床中的優勢》的講座,深入解讀生命質量的意義及評價方法,認為生命質量是評價糖尿病患者病情、預后、療效的重要工具。介紹中醫藥治療郁與煩的經典名方,并呼吁醫務工作者以病人為中心,關注生命質量。
首屆全國名中醫、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終身教授南征做了題為《消渴腎衰的中醫診治新進展》的講座,從整體觀念出發,結合臨床實例分析消渴腎衰病機及消渴管理守則,強調中醫人要以患者為根本,提高患者正能量,要讀中醫經典,強調中醫思維,說中醫話,看中醫病。(吉林省中醫藥學會王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