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由于咽拭子核酸檢測取樣項目多由耳鼻喉科承擔,故耳鼻喉科是密切接觸感染源科室,為進一步規范專科操作,積極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降低該疾病在醫療機構內傳播風險,確保疫情期間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診療工作有序開展,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聯合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耳鼻喉口腔科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共同組織相關專家,積極采納四川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意見,參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以及相關文獻,結合耳鼻咽喉科當前工作特點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診療工作專家建議》。請各有關人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參考使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診療工作專家建議
本建議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各地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臨床診療活動的醫、護、技等醫務工作者參考。各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科室應根據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及疾控中心要求,同時結合所在醫療機構的實際條件決定臨床診療工作的具體安排。
一、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新冠病毒病原體主要以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不排除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耳鼻咽喉科近距離接觸患者眼、口、鼻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分泌物,極易通過患者呼吸道飛沫吸入和接觸感染。耳鼻咽喉科醫務工作者在對患者進行專科檢查時有較高的職業暴露風險,應更加重視個人防護。
(一)日常診療活動及查房時應按照標準佩戴方式戴醫用口罩、工作帽和穿工作服,戴乳膠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
(二)在門/急診預檢分診處、門診護士站、醫師門診、各相關檢查室等診療場所配備防護用品(屬三級防護):工作帽、N95口罩、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屏、乳膠手套。
(三)進行吸痰、負壓置換、呼吸道標本采集、氣管切開術、耳鼻咽喉內鏡檢查、氣道護理等操作/手術時需配備防護用品(屬三級防護):工作服(或手術衣)、工作帽、N95口罩、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屏、乳膠手套。
(四)日常工作中應重視并做好手衛生。因病毒在體外環境中可生存一定時間,建議工作服每天更換。
二、鼻咽拭子標本采集(此為重點)
由于本次疫情期間取咽拭子工作多由耳鼻喉科醫生承擔,故此項為重點建議內容。
(一)必須按照三級防護操作,防護設備包括穿戴工作帽、N95口罩、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屏、雙層乳膠手套、鞋套等。
(二)盡量避免與患者面對面取樣,建議使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一側,錯開頭部距離,同時注意環境風向,站在上風位置,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持咽拭子繞過頭部進入咽部取樣。
(三)具體操作步驟:
1. 打開裝有病毒保存液容器的小瓶蓋,并置于桌上;
2. 取出咽拭子;
3. 于患者的腭弓、咽部、雙側扁桃體上極等處擦拭或旋轉數下,或從前鼻孔進入鼻咽腔,旋轉數下,確保取到鼻咽腔分泌物;
4. 迅速置入病毒保存液中并用剪刀沿瓶口平齊剪斷咽拭子棒,立即蓋上瓶蓋并擰緊;
5. 將標本放入標本袋密封;
6. 用記號筆在標本袋上記錄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聯系電話、病區、床號,必要時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及時送檢。
三、門/急診診療活動
(一)加強預檢分診工作。在門/急診入口處或大廳設立發熱檢測儀,
張貼告示告知發熱患者需至發熱門診就診。
(二)三級分診制度。
第一級分診:在門診外對每一個患者用體溫槍測量體溫,體溫超過 37.3℃再用腋下用體溫計復測,若仍然超過 37.3℃,由分診人員陪送到發熱分診處。
第二級分診:詢問流行病學史。過去14天內疫區來的患者或者與疑似病人及確診病人密切接觸史,即使無發熱、咳嗽等癥狀也應視為潛伏期患者對待,及時上報醫院控感科。發現發熱病例時,若有流行病學史,由診區護士陪送到發熱分診處;若無流行病學史,指導患者自行前往發熱門診進行排除。
第三級分診:門診醫師首先詢問患者有無發熱和/或咽癢干咳、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同時詢問其流行病學史。有上述癥狀且有流行病學史者,立即由診區護士陪送到發熱分診處;若無流行病學史,則須行胸部CT、血常規以及鼻咽部拭子檢查。如無異常,則按照常規專科診治。
嚴格實行首診負責制,加強流行病學史詢問,避免漏診。
(三)如有條件應做到候診區域和診療區域的隔離,設立警示標志,并保持良好通風條件。盡量縮短候診時間,為避免患者聚集,可考慮分時段預約就診。如確無條件實現上述目標,且醫用防護物資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向所在醫療機構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減少或全面暫停普通門診。
(四)壓舌板、窺鼻器、間接喉鏡、鑷子、耵聹鉤等的一人一次一件;加強額鏡、音叉、電耳鏡等設備的一人一消。
(五)醫師檢查結束后應進行手消,再接診下一位患者。
(六)常見門診診療具體操作防護:
1.前鼻鏡檢查、額鏡下口咽部檢查:應要求至少達到二級防護標準,即: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外科醫用口罩或防護面罩、防護眼罩、工作服外加套一次性防護服或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如需進行鼻腔或咽部異物等操作并存在體液噴濺高風險的,建議做到三級防護。
2.鼻出血止血、門急診外傷清創縫合換藥、抽鼻腔填塞物、咽瘺換藥、氣道開放術后傷口換藥:因存在體液噴濺風險,則應做到三級防護,即: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務人員要做到檢查每位患者前后均進行手消毒。
3.鼻咽喉內鏡檢查:因其檢查環節會由于患者的嗆咳、噴嚏、惡心等造成大量氣溶膠,具有極高的傳染性疾病控制風險。在內鏡清洗消毒的過程中,同樣容易對醫護人員造成感染。建議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地區盡可能避免鼻咽喉內鏡檢查。對確實因病情需要的急診和危重病患者,在間接喉鏡或前鼻鏡下不能滿意窺視及操作并且不宜推遲診療的情況下,如隱匿的咽部異物、難治性鼻出血等,建議先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初步篩查,推薦行胸部CT檢查,若無可疑跡象,可考慮在充分防護的情況下進行檢查操作,并告知患者存在感染的潛在風險。
4.內鏡操作及清洗消毒均為三級防護,要求:穿戴防護服外其內添加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工作帽、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和/或防護面屏、雙層一次性醫用手套、一次性長筒鞋套,必要時需戴全面型自吸式過濾式呼吸器或動力送風呼吸器。
5.門診所有檢查,盡量縮短檢查時間。凡是可做可不做的盡量不做,必須做的高危診療活動必須嚴格按照前述進行防護。
(七)減少非緊急的專科特色中醫治療項目的開展,在進行扁桃體烙法、扁桃體割治法、鼻鼽割治法以及針刺、放血等治療時,行三級防護,需嚴格遵循相關的醫療器械/設備消毒規范及醫院感染管理規定,避免交叉感染,同時應做好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已確診或高度疑似患者的上述檢查應在具備條件的定點收治醫院/當地行政部門指定醫院進行。非定點收治醫院應及時轉診。
四、加強專科特殊檢查室管理
減少非緊急專科特殊檢查。在進行耳、鼻、咽喉部各類軟/硬性內鏡檢查,以及聽功能、前庭、鼻阻力、嗓音、吞咽等各類功能性檢查時,行三級防護。部分可能直接接觸患者眼部的檢查設備如眼震電圖等也應根據自身消毒條件減少或暫停使用。已確診或高度疑似患者的上述檢查應在具備條件的定點醫院/當地行政部門指定醫院進行。非定點醫院應及時轉診。
五、住院診療活動
(一)根據疫情嚴重程度及各地各醫院防控水平安排住院工作。減少非急診患者入院,減少擇期手術,保證急診手術。如防護物資不能充分保證的情況下,僅開展急診手術。對于咽喉、氣管食道等易造成飛沫或氣溶膠的風險性手術,宜在負壓層流手術室進行,行三級防護。
(二)疑似或確診患者若需做急診手術的,首先報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然后按照臨床科室和麻醉手術中心共同制定的急診外科手術應急管理與診療建議方案進行。
(三)實施單通道管理,落實發熱篩查。在住院部、護理單元入口建立就診單通道,所有進出人員(包括患者及家屬)開展體溫監測,對發熱患者應按所在醫療機構標準流程進行處置;對發熱家屬應引導至發熱門診進一步就診。醫護及工作人員可乘職工電梯,另設單通道通行。
(四)嚴格執行探視制度,減少人員流動。確需陪護的患者應嚴格控制陪護人數且相對固定,憑陪伴證出入,一人一陪,陪護必須一天三次(8:00、12:00、20:00)體溫測量,并督促教育做好手衛生和佩戴口罩。
(五)診療過程中應充分權衡患者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及專科疾病的輕重緩急,并做好溝通解釋工作。已確診或高度疑似患者的耳鼻咽喉科處理應在具備救治條件的定點醫院/當地行政部門指定醫院進行。非定點醫院應及時轉診。
(六)住院患者都要佩戴口罩以減少飛沫污染。發熱患者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七)提倡對住院患者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教育和心理疏導。提倡對住院患者進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藥知識普及,可參照“建議”安排。
(八)嚴格垃圾分類,保持環境清潔。疑似或確診病例所產生的廢物均應按感染性廢物管理和處理。病房應保持清潔衛生,加強通風換氣。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對診療環境(如空氣、地面、物體表面)每日進行消毒二次,方法應包含常規噴灑和紫外線消毒。
六、發揮中醫藥特色防疫
(一)在耳鼻咽喉科中醫藥專科治療基礎上,基于治未病思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進行中醫藥防疫。主流觀點認為,本次瘟疫以濕濁為主,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偏于風熱,患者表現復雜,或寒熱錯雜,或虛中夾實。在發揮中醫藥防疫的特色時,既要因時,更要因地、因人制宜,辨證施防、辨證施治。指導就診人員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當活動,保持身心健康是基礎。
各地可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有關中醫藥防治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酌情決定。
(二)保健按摩:可選用膻中、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三焦俞等穴位按摩,增強抗病能力。
(三)中醫運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提高機體免疫力。
(四)就醫環境防護建議
在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基礎上,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就診環境可以酌情采用以芳香化濁為主的中藥以消毒避穢、提神醒目。
1.熏蒸
建議處方:板藍根10g 石菖蒲10g 貫眾10g 金銀花15g 蒼術15g
使用方法:加水1000ml,泡10分鐘,小火慢煮30分鐘,濃縮藥液150ml。使用時在室內進行,將熏蒸方藥液加入洗凈的家用空氣加濕器中通電熏蒸或者在鍋中持續蒸煮揮發,每天1-2次。熏蒸結束后采用干熱療法。
2.香囊
建議處方:藿香10g 肉桂5g 山奈10g 蒼術10g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裝于布袋中,掛于室內,或隨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效,以預防疫病。
3.艾條或蒼術熏消
可用成品蘄艾條或蒼術點燃后,以煙霧對就醫環境、空氣進行辟穢解毒,預防時疫。
主要參考文獻
(1)《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國衛辦醫函〔2020〕65 號)。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國衛辦函[2020]103號)。
(3)楊希林,任杰,許珍,等.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院內感染的防控策略及方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20,55(00) : E002-E0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20.0002。
(4)《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川中醫藥函[2020]17號)。
(5)《四川省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爆發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療工作指南(第一版)(川耳鼻喉質控[2020]1號)。
專家組成員:阮巖 張勤修 劉蓬 孫書臣 鄧可斌 程雷 趙宇 李云英 陳小寧 謝慧 劉元獻 譙鳳英 張治成 田理 劉靜 王俊閣 王仁忠 冷輝 柴峰 蔣路云 彭順林 郭裕
李昕蓉 劉建華 王嘉璽 毛德宏 陶波 張燕平 陳舒華 何偉平 朱鎮華 周家璇 周凌周立 劉洋 劉穎 謝艷 王中亮 覃綱 張洪 孫永東 何苗 劉敏 張富兵 陳永娜 張大錚 劉志慶
專家顧問:劉大新 王士貞 劉世喜 熊大經 謝強 張天宇
主要執筆人:張勤修
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
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耳鼻喉科分會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耳鼻喉口腔科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
四川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
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