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
中醫全科防控工作專家建議
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全科與養生分會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
引 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中醫全科防控工作是基層醫療機構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規范中醫全科防控工作,積極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確保疫情期間中醫全科醫療工作有序開展,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聯合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全科與養生分會、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共同組織相關專家,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以及相關文獻,結合基層醫療機構當前工作特點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中醫全科防控工作專家建議》。供各有關人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參考
目 錄
1.基層醫療機構設置預檢分診點,預檢分診點設置在醫療機構入口顯眼處,配有醒目的標識作為導引。對不設發熱門診的機構應在門口張貼告示,告知群眾本醫療機構不設發熱門診,發熱患者需至設有發熱門診的定點醫療機構就診。預檢分診點應配有非接觸式測體溫槍。
2.在未設置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內的預檢分診點附近應備有至少1間專用臨時留觀室。
(二)個人防護
預檢分診處工作人員要按發熱門診人員個人防護標準,穿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防護目鏡、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或KN95口罩)、穿一次性隔離衣。
(三)規范檢診
1.嚴格執行三級預檢分診及首診負責制。
2.對每個前來就診的居民都應詳細詢問患者14天內的旅行史、居住史、密切接觸史、聚集史。
3.對有不明原因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但無流行病學史,分診處應當立即給病人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乳膠手套。未設立定點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的,由專人引導前往就近發熱門診就診,同時將登記信息反饋相關街道社區,并做好追蹤隨訪,隨時與街道社區及定點發熱門診醫療機構或定點救治醫療機構保持聯系。
4.對發現的符合重點地區流行病學史并出現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痛、乏力、腹瀉、肌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的可疑病人,應第一時間由專人按預定路線引導至專用留觀室內,可請上一級專家會診后,第一時間報告疫情防控指揮部、轄區疾控中心或定點醫療機構,用專用車輛轉移至定點醫療機構進一步明確診斷。
5.有流行病學史但無發熱、呼吸道癥狀的,第一時間報告疫情防控指揮部、轄區疾控中心或定點醫療機構,或在疾控中心和衛健主管部門指導下用專用車輛轉移至居住地居家隔離或指定醫學觀察點實施醫學觀察。
(四)規范轉診
1.對留觀室內有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且有流行病學史的人員信息,應第一時間報告所在醫療機構的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經領導小組評估后報轄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轄區疾控中心或定點醫療機構,在嚴格防護的前提下,用救護車送至當地發熱門診就診或經120轉運至當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救治。
2.對轉運的病人做好病情交接,病歷資料做好整理保存。
3.病人轉運后,應對留觀室、轉運車輛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并做好消毒記錄。
二、病例發現與報告
(一)病例定義
1.疑似病例: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
(1)流行病學史:a、發病前14 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b、發病前14 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c、發病前14 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d、聚集性發病(14天內在小范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車間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癥狀的病例)。
(2)臨床表現:a、發熱和/或呼吸道癥狀;b、具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征;c、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2.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
(1)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2)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3)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3.無癥狀感染者:無臨床癥狀,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檢測陽性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者篩查、聚集性疫情調查和傳染源追蹤調查等途徑發現。
4.聚集性疫情: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內在小范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車間等)發現2例及以上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觸導致的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5.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指從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癥狀出現前2天開始,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2天開始,未采取有效防護與其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二)病例發現
基層醫療機構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對不明原因發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病例,應當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有無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是否曾接觸過以上地區或社區出現發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患者,有無聚集性發病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接觸史。
對不設發熱門診的基層醫療機構、社區、交通等各卡口發現的,近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并且出現發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者,應作為重點風險人群篩查,由所在地的基層醫療機構一律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采樣檢測。
(三)病例報告
對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時,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當立即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并于2小時內將填寫完成的傳染病報告卡寄出,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負責病例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或疾控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要求,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病情進展及時對病例分類、臨床嚴重程度等信息進行訂正。
三、病例的初步流調工作
根據當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如需基層醫療機構配合轄區疾控部門進行病例的初步流調工作,參照以下要求和流程完成流調工作。
(一)調查目的
調查病例的發病和就診情況、臨床特征、危險因素和接觸史,發現和管理密切接觸者,指導公眾和特定人群做好個人防護,有效遏制疫情的社區擴散和蔓延,減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調查對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以及聚集性疫情。
(三)調查內容和方法
基層醫療機構應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國疾控中心印發的關于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指南執行,配合疾控機構做好轄區病例的初步流調工作,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情況、發病與診療、接觸史和危險因素、實驗室檢測等方面:
1.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住址、聯系方式等信息。
2.發病與就診:臨床表現、發病就診經過。
3.危險因素和接觸史:對病例發病前14天內的暴露史開展調查,主要調查其發病前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與出現發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患者的接觸史,醫院就診、農貿市場、聚會等相關接觸史。
4.實驗室檢測:標本類型、采樣時間、檢測結果等。
5.密切接觸者判定:對病例發病后或無癥狀感染者檢測陽性后的活動情況和人群接觸情況進行追蹤和排查,判定密切接觸者。
(四)信息的上報與分析
基層醫療機構應將病例上述內容流調結果及時上報轄區疾控部門,同時配合當地疾控部門完成所交付的其他流調工作任務。
(五)采取控制措施
1.對轄區密切接觸人員進行入戶排查,動員密切接觸者統一集中至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對不適宜集中隔離的特殊人員(病人、老人、殘疾人、兒童、孕婦等)做好居家隔離醫學觀察。
2.特定場所消毒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確定現場消毒的范圍、對象和時限。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過的場所,如家庭、醫療機構隔離病房、轉運工具等應進行隨時消毒,在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無癥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陰轉后均應進行終末消毒。特定場所的消毒按照《特定場所消毒技術方案(第二版)》執行。
3.強化社區居民的疾病健康教育。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全科醫生應將防控核心知識點通過短信、微信、海報等形式發送給居民,引導居民居家或外出時做好防控工作,盡量減少到通風不暢和人流密集場所活動。
4.開展應對疫情的心理咨詢:基層醫療機構應加強防控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形式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防范心理壓力引發的極端事件。
四、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者的管理
(一)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定義
“醫學觀察”和“醫學隔離”是隔離醫學觀察的統稱。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對“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要在居住所進行醫學觀察或采取其他預防措施。
(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管理
1.實施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時,應書面或口頭告知醫學觀察的緣由、期限、法律依據、負責居家醫學觀察的聯系人和聯系方式。并告知居民觀察期間不能擅自外出,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相對獨立居住,一人一間,房間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上、下午各測體溫兩次,如實提供健康狀況,如有發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立即告知聯系的家庭醫師,并對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開展咳嗽禮儀、手衛生等健康宣教。
2.醫學觀察期間,每天詢問、記錄其健康狀況。
3.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發熱、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應立即報告單位的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并按規定送定點醫療機構診治。
4.對醫學觀察期間非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需就醫的,由負責醫學觀察的基層醫療機構先行問診解決,如確需轉至上級醫院就診的,由基層醫療機構統一派車進行接送,并報所在街道備案。
(三)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解除隔離
自最后一次暴露或與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后14 天,經中醫全科醫生檢查確認未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解除醫學觀察標準的,發放解除醫學觀察告知書予以解除。
(四)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醫務人員感染防控
1.中醫全科醫生在進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訪視時,應盡可能采用電話隨訪。
2.實地訪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時,要常規正確佩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需要為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檢查而密切接觸時,要加戴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戴醫用防護口罩(N95或KN95),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需要采集呼吸道標本時,穿醫用防護服、雙層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加全面過濾型自吸式防護面罩或正壓式防護面罩。
4.一般情況下要與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接觸時應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隨訪與采樣時要保持房間通風良好,被訪視對象處于側下風向。
5.檢查或采樣完畢后應脫手套進行手消毒,正確摘脫防護用品。隨訪中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裝入雙層黃色醫用垃圾袋扎緊密封,隨身帶回醫療機構按醫療廢物處置。
(五)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生活垃圾管理規范
經確認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對象,中醫全科醫生首次入戶時需攜帶一只黃色垃圾袋入戶,告知居民將垃圾放于黃色垃圾袋內,垃圾在未接到清理通知前需放置在室內。被觀察人員每日將生活垃圾裝入黃色垃圾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人員或指定專業人員定期將垃圾收至臨時放置點,并指定專人對垃圾進行消殺處置。濃度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再由當地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專車專人上門統一收集轉運焚燒。
五、社區聯防聯控
(一)社區防控工作內容
1.發揮中醫全科醫生的業務指導作用,及時對社區網格(村)管理人員開展測量體溫、健康狀況問詢記錄等防控工作的培訓;加強對開展醫療防護物資設備運送、生活垃圾處理等有關人員的防控技術和個人防護指導。
2.協助開展居家醫學觀察工作,監測其健康狀況,發現發熱、咳嗽、胸悶氣促、乏力、消化道不適等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置和報告。
3.協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工作,根據職責分工,做好觀察點內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指導、被醫學觀察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和醫療處置,評估被醫學觀察人員的異常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聯系轉診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4.對個別出現擔憂甚至有恐慌情緒的醫學觀察對象,建議其尋求專業醫生進行心理疏導。
(二)實施社區網格化管理
1.發現疫區人群。對所服務網格化范圍內人群深入了解和分析,將社區依據空間環境進行分配并責任落實,同時充分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助理員的協作功能,快速準確發現疫區旅行史、居住史或密切接觸人群,提高聯動防控效率。
2.控制人員流動。發揮中醫全科醫生對居民熟悉的優勢,有效控制人員流動,降低防控的潛在風險。
3.精準醫療服務。對健康管理服務的重點人群進行指引,充分考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產婦、0-6歲兒童、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制定相應的服務模式,有效應對本地區在疫情防控期間健康服務需求的空窗期,實現平穩過渡。
4.高效健康宣教。網格化管理對服務的居家隔離人群分布及人群特征有更直觀概念,中醫全科醫生根據疾病控制科提供的人員信息,進行重點宣教和針對性指導。
5.確診患者出院后的居家隔離、隨訪與健康指導。
六、中醫全科診療
(一)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針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應用中醫藥方法和適宜技術開展治療、護理,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
(二)重點做好常見病、慢性病患者的基本醫療服務。在醫保政策的支持下,提供慢性病連續處方服務。并通過電話隨訪等多種方式加強遠程指導,加強對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
(三)大力推行非急診預約掛號、預約檢查,引導患者分時段就診,減少人群聚集。
(四)加強門診患者預檢分診,科學間隔每名患者就診時間,嚴格執行“一人一診一室”,減少交叉感染。
(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要建立各類人員排班預案,形成梯隊制輪崗工作。
(六)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112號),有效開展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加強線上就醫指導,發揮“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作用。
七、診療場所的消毒處理
按照《醫院隔離技術規范》要求,做好診療場所消毒工作。
(一)應盡量選擇一次性診療用品,非一次性診療用品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熱物品可選擇化學消毒劑或 低溫滅菌設備進行消毒或滅菌。
(二)環境物體表面可選擇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擦拭、噴灑或浸泡消毒。
(三)室內空氣消毒可選擇過氧乙酸 、 二氧化氯、過氧化氫等消毒劑噴霧消毒 。
(四)具體消毒措施
1.地面清潔消毒: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拖拭,作用30 min,每天不少于2次。有污染時使用2000 mg/L含氯消毒液。
2.物體表面的消毒:預檢分診臺、椅子、診臺、洗手池等物體表面首選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2次,遇污染隨時消毒。
3.終末消毒:診療場所有嚴重污染,需要終末消毒可先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天花板、墻壁等表面,人離開現場,作用60 min后再對重點污染部位、物品、地面等進行消毒(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處理(即執行2次消毒)。消毒后清水擦拭干凈,確保終末消毒后的場所及其中的各種物品不再有病原體的存在(特別注意要噴灑患者接觸過的物表)。
八、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一)日常診療活動個人防護
按照標準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和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
(二)預檢分診處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按照標準穿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或KN95)、穿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鞋套。
(三)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醫務人員防護
1.進入房間時的個人防護
(1)穿戴工作服(白大褂)、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及以上)、防護面屏或防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2)與被醫學觀察人員盡量距離在1米以外問詢。
(3)身體盡量不觸碰醫學觀察房間內的物品和被醫學觀察人員。
2.手衛生
(1)為每名醫學觀察人員測量完體溫或有接觸后,在接觸下一個病人前,應用速干手消毒劑手消毒(手套可不摘)。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摘脫手套后使用流水+洗手液洗手并進行衛生手消毒。
(2)摘掉手套后使用流水+洗手液洗手并進行衛生手消毒。
(3)在觸碰公共環境物品、設施后洗手。
3.非必要不進入醫學觀察人員房間,如必須進入房間,盡可能縮短逗留時間。
4.離開集中醫學觀察點前,脫掉工作服、口罩、帽子、鞋套、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進行手消毒。
(四)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隨訪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1. 實地訪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時,常規正確佩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不帶呼吸閥),穿工作服,普通防護服(C 類)。需要為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檢查而密切接觸時,加戴一次性乳膠手套、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需要采集呼吸道標本時,加戴防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醫用防護服,外科口罩換為醫用防護口罩或KN95/N95口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加全面過濾型自吸式頭罩或正壓式呼吸頭罩。
2.一般情況下與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接觸時保持1 米以上的距離。現場隨訪及采樣時盡量保持房間通風良好,被訪視對象應當處于下風向。
3.接觸隔離醫學觀察人員前后或離開其住所時,進行手衛生,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至干。不要用手接觸自己的皮膚、眼睛、口鼻等,必須接觸時先進行手衛生。
(五)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個人防護
1.對密切接觸者調查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乳膠手套,與被調查對象保持1 米以上距離。
2.對疑似、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調查時,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乳膠手套、防護服(B類)、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防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九、發揮中醫藥特色防疫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當人體感染疫戾之氣而發病。因肺為華蓋,首當其沖,肺臟受邪,傳變迅猛,繼而侵襲五臟,病情危篤。中醫全科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進行中醫藥防疫。主流觀點認為,本次瘟疫病理以濕濁為主,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偏于風熱,患者表現復雜,或寒熱錯雜,或虛中夾實。中醫全科醫生在發揮中醫藥防疫的特色時,既要因時,更要因地、因人制宜,辨證施防、辨證施治。指導就診人員做到適于四時、飲食有節、調暢情志,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合于術數,內守外避,以扶助正氣,養生預防為先。各地可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有關中醫藥防治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酌情決定。
(一)中醫藥預防
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除了常規隔離措施外,根據大多數人群體質特點,推薦以下幾種方法提高自身免疫力。
1.順應天時,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建議在子時(23點)前進入睡眠狀態。
2.適宜飲食,養護脾胃:飲食規律,勿過饑過飽,忌煙、酒、辛辣刺激的食物,可適當進食新鮮蔬果。不要過食寒涼和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
3.保持情志舒暢:“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良好的心態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因素。立春后,肝風當令,人易心煩多怒,失眠多夢,脾胃不和。建議多聽角調式樂曲,以舒解肝氣,如《姐在田里薅豆稞》《一根竹竿容易彎》《天上太陽紅彤彤》《江南好》《春風得意》《江南竹絲樂》等,可令人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4.氣功鍛煉:中醫自古有很多傳統特色的運動方式,如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推薦八段錦作為日常鍛煉首選,此功法歷史悠久,簡單易學,運動場地要求低,對提升人體陽氣功效顯著。它融合了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等理論,是中醫養生與治療學的重要部分。八段錦可通過八個動作鍛煉人體四肢,達到強健身體、氣血流暢的效果,從而提升人體陽氣以及代謝功能,增強自身對抗濕毒的能力。尤其適合處于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人員。
對于居家隔離人員,無發熱、氣促等情況,脈搏正常時,自覺舒適時,方可進行訓練。訓練過程中,可監測自己的脈搏及呼吸變化,且在訓練前、中、后進行監測,一般脈搏在活動前后增加或減少15~20次/min,屬正常范圍。另外,可根據自己的感覺,增加或減緩動作的幅度,頻率1~2次/d,每次15~30分鐘。
也可以做吐納運動、打太極拳等。
5.中藥口服方
參照國家有關部門及各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中醫藥預防方案。
6.中醫藥適宜技術
(1)中藥熏蒸:因疫邪從口鼻而入,“上焦如霧”“治上焦如羽”,預防中藥熏蒸方以芳香辟穢、化濕解毒為治則,藥如下:藿香6g、佩蘭6g、白芷6g、薄荷6g、連翹6g、金銀花6g、羌活6g、藁本6g、艾葉6g,每天1付,放入敞口容器中加熱,日常熏蒸房間。
(2)中藥香囊:用中藥香囊抑制流行性疾病起源于明代的《溫疫論》,可將丁香、蒼術、紫蘇、艾葉、白芷、薄荷、肉桂等各2g,藥料研細并過篩,裝入小布袋,每袋約10-15g,放在家里或佩帶身上,可起到避邪除穢、調攝養生和一定的預防疾病作用。
(3)艾灸穴位:可溫和灸強身健體的穴位,如大椎、足三里、神闕、風池、關元、氣海、天樞等,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一次,6天為一療程,以提高抗病能力。
(4)穴位敷貼:可敷貼大椎、足三里、肺俞、天突、膻中等穴位,以調節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5)耳穴壓豆:可選取肺、脾、胃、大腸、神門等耳穴,每日貼壓3~5次,隔1~3天換1次,兩耳交替貼用。
(二)中醫藥環境防護
推薦蒼術煙熏室內空氣消毒法,李時珍謂:“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蒼術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
使用方法:按每平方米使用1克蒼術,將蒼術片沾取少量95%的酒精,根據房間面積置于1個或幾個耐高溫容器內,點燃熏蒸。
因是明火操作,請務必注意安全。也可以使用艾草煙熏。
十、社區居民中醫藥健康教育
(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按照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要求,依據上級防治機構提供的規范、準確信息,動態更新當地疫情防控動態和聯防聯控的政策措施,及時向轄區居民宣傳疫情防控核心知識,引導轄區群眾關注權威發布,消除轄區居民的憂慮和恐懼心理。
(二)要發揮中醫全科醫生密切聯系群眾的作用,通過中醫全科醫生關注簽約居民的健康狀況,利用簽約 APP、微信發送、電話溝通、視頻訪視等互動形式,做好簽約對象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詢、慢病隨訪、協調轉診等服務, 減少居民往返基層醫療機構的頻次,降低人員流動帶來的風險。
(三)依托城鄉社區微信群、公眾號、QQ群、智慧社區客戶端等信息平臺,利用黑板報、標語、公示欄、LED電子屏、農村大喇叭等陣地,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讓疫情防控宣傳深入人心,科學引導轄區居民樹立正確的防控觀念,規范防控行為,提髙個人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
(四)在健康教育中突出中醫藥在社區預防的特色和優勢。具體內容參見第九節“中醫藥特色防疫”。
(五)加強對簽約居民、居家隔離觀察者的心理疏導和教育,引導居民選擇合適的壓力應對方法,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為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壩。可采用一定的心理干預技巧和中醫調神法。
1.心理干預:(1)聚焦問題的應對策略:嘗試改變環境,進行信息收集來了解環境發生的變化,減少不確定性,增加控制感、增加情況的可預測性,并通過調整預期來調節對結果的反應;嘗試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例如通過學習新的技能來達到這個目的。(2)聚焦情緒的應對策略:轉移注意力,可以通過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小說、上網購物、聽歌以及適當的鍛煉,來釋放情緒,緩和壓力。也可以嘗試定期的、短時間的冥想。(3)聚焦關系的應對策略:需求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支持。
2.中醫調神:(1)澄心息慮:澄心,即靜心定意;息慮,是指面對疫情,做到淡定、鎮靜,不誠惶誠恐。《黃帝內經》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2)心安不懼:不過度恐懼。過度或持久的恐懼會對人產生嚴重不利影響,例如失眠、食欲減退等。(3)木(肝)郁達之:科學調適心理,擺脫可引起肝郁的負性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專家組成員
胡鴻毅 姜麗娟 張勤修 楊佳琦 吳浩 張敏 舒勤 徐峰 溫偉波 張振賢 郭棟 李延萍 楊建宇 朱佳卿 王璦萍
李琰華 冷建春 顏家渝 李世宏 楊慧 蔣天武 伍景平 劉蓬 莫日根 陳向東 盧云 印雪芬 何苗 雷晴 董艷 張晨 呂振 薛武更 馬文輝 李道丕 孟如 趙淳 龍鑫
尚莉莉 孫云芝 金周慧 張治成 丁友明 龍芙蓉 王會芳 肖毅 黃禮明 馮文戰 劉娟 牟珊
黃河銀 程宏斌 傅黎 李由山 潘雷 余德海
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全科與養生分會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