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與人民網人民健康共同主辦的“中西醫并重助力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訪談活動”成功線上舉辦。本次活動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全球科技發展與治理系列國際交流研討會活動之一,以“中西醫并重,全球抗疫”為主題,旨在面向全球分享中西醫并重抗疫故事,展現抗擊疫情的科研成果,貢獻中國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的思索與探討。截止目前,海內外點擊觀看人數已超過30萬。
本次活動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仝小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主任張運,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進行了直播訪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部部長劉興平、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出席活動并致辭。
分享中醫藥 “戰疫”經驗
構建中國特色的醫療保健體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部部長劉興平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期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的救治方案,使中醫藥廣泛應用成為本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在致辭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一時間發出倡議,號召各分支機構、全體會員和廣大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勇擔社會責任,積極投入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44名分會的委員從全國各地奔赴湖北,成為最美逆行者。同時,學會還為海內外中醫藥專家搭建了多個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邀請國內抗疫一線的權威專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中國辦法和臨床經驗,累計全球受眾人數達到近200萬人次,得到了海內外一致好評。
仝小林院士在訪談中表示,“在這場戰疫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17年前SARS相比,中醫藥無論從參與度、介入度,都史無前例。”截止到4月中旬,中國中醫藥相關部門共派出中醫專家組和五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共773人奔赴武漢抗疫一線,從全國來看,全國中醫藥系統的700個中醫機構共4900人出征,占援鄂醫護人員13%,超過90%的患者接受了中醫藥的治療。
“從中醫角度來看,要講究望聞問切,不深入疫區,很難對一個疾病作出準確的判斷。”仝小林院士說,到前線之后,由于醫療資源受到嚴重的擠兌,大量的高風險人群得不到及時救治,最后輕癥變成重癥,一床難求成為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特殊形勢下,我們結合中國古代抗疫的經驗,最終形成了武昌模式,武昌模式是以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為基本框架的模式,其核心是通過中醫望聞問切盡快地找到新冠肺炎病機的特點和它的演變規律,確定針對核心病機的通治方,第一時間在社區進行大規模的集中的發藥,讓病人第一時間能夠吃到藥,從而讓盡可能多的高風險人群得到及時的干預,截斷病情的惡化。”仝小林院士介紹到。
世界針灸聯合會主席劉保延教授表示,“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針灸作為中醫藥方面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始至終參與到抗疫的工作中。”針灸,包括針刺、艾灸,也包括針藥結合,通過穴位的刺激,能夠很好地調節了人體臟腑功能,緩解癥狀,在新冠肺炎期間起到了較好的治療作用,目前針灸也被運用在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功能康復當中,通過艾灸+拔罐的方法,幫助恢復期患者重返健康。
“中醫藥既是中國傳統治病救人的醫藥學思想和技術,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振興發展中醫藥,要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中醫自信,通過這次的新冠肺炎的防治,要找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薄弱環節,加強應急防治體系的建設,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相信,在今后的傳染病防治之中,中醫藥依然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仝小林院士表示。
發揮中西醫并重特色優勢
助力中醫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
“中西醫并重一直是我國醫療政策的重要方針和特色,新冠肺炎期間,中西醫結合防治,不僅效果非常的顯著,而且事半功倍。在疾病防治的各個階段,發揮中醫和西醫各自的優勢,增強了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仝小林院士表示,疫情過后,如何去進一步促進中西醫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命題,未來中西醫結合必須以自身的問題為導向,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集中科研力量和有效資源攻堅克難,全力化解中西醫結合工作中的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這是中西醫結合需要突破的難點。
“中醫西醫都有各自的特點,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實際上在治療上有地方是可以相互通融的。”仝小林院士表示,中醫是整體觀,講究系統思維、辨證施治;西醫遵循還原論思路,各有所長,各有側重。西醫比較精于急癥、重癥的搶救,體現現代化、數字化、規模化、規范化,而中醫對慢病的控制,功能型疾病的調整能夠突出它的優勢,所以,兩者不應該互相對立,而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目前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國外抗疫還有非常大的挑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醫學界都希望能夠借鑒中國的經驗來參加抗疫,如何讓中醫藥走出國門,參與全球治理,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劉保延主席介紹到,疫情期間,世界針聯與海外華人中醫論壇共同發起了匯聚真心、全球中醫針灸界對武漢的捐贈活動,同時,在國際疫情蔓延階段,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了中國的中醫藥的抗疫經驗,也在世界各國之間進行了抗疫經驗的交流。但受國際社會對中藥復雜性理解的影響,中醫藥走出國門,參與全球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醫、中藥本身是兩種不同的類別,國外的醫學界目前正在慢慢轉變對于中藥研究的看法,從過去不認可到慢慢的了解,再到未來的不斷認可,這個轉變源于越來越多的中藥研究文獻開始發表在國外的主流學術期刊上。”張運院士表示,過去國際學術界,對中藥、中醫的看法基本上是兩個觀點,一是中藥無效,二是中藥有害,中醫藥走向國際社會是非常困難的,為此,讓中醫藥進入臨床實踐,在國際上開展多中心的臨床實驗,使中藥逐漸獲得美國和歐洲的藥品監督部門的認可,通過采用這種方法去說服國際社會,這樣中醫才能走向世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我國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救助模式,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也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中華中醫藥學會將充分發揮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作用,持續向全球分享中醫藥科技智慧,共同推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