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工作,根據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開展“典贊·2020科普中國”宣傳推選活動的通知》等規定,9月8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關于推薦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年度科普作品的通知》,經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論證、公示等流程,共產生5名2020年度中醫藥科普人物和4部年度中醫藥科普作品。這5名中醫藥科普人物中,有中醫藥傳承創新典范的院士、國醫大師,有常年在臨床和科研上不辭辛勞的臨床專家,還有在中醫藥新聞一線上辛勤耕耘的中醫藥復合型專家。他們分別是年度科普特別人物王琦,年度基層科普人物海霞、王彬,年度科研科普人物韓學杰、羅仁,本系列講述他們中醫藥科普的心路歷程和事跡。
年度基層科普人物
海霞:中醫藥新聞戰線上的科普典型
本報記者 孫學達
? ? 海霞,編審、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現任《中國中醫藥報》社有限公司專刊部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副主委、秘書長。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好新聞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信使、全國中醫藥科普編輯金牛獎。
? ? 她做過中醫藥高校老師,教書育人;她在臨床望聞問切,為病人解除病痛;她當記者、編輯,采寫編審,妙筆生花。36年來,她一直堅守用自己的光和熱傳授傳播中醫藥,積累了教學、臨床和媒體上科普中醫藥的經驗,她就是2020年中醫藥年度基層科普人物海霞。
? ? 回顧中醫科普幾十年歷程,海霞總結了“情結、機緣、吶喊、感悟”八個字。
? ? 情結是初衷。早在大學期間,她就嘗試將藥食兩用的蓮子、山藥、山楂等化作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創作兒童劇《蔬菜的對話》,這是她中醫藥科普的起步,但幼稚的作品讓她意識到,科普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畢業留校任教后,她開始思考如何用通俗的語言將深奧的中醫理論講解清楚,于情景教學、模擬實驗和科研實踐中探索如何形象生動地傳授中醫藥知識。16年大學執教的積累,讓她認識到科普傳播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與受眾者的溝通技能。
? ? 機緣是壓力。20年前海霞來到《中國中醫藥報》社,新聞宣傳崗位的轉換是一次機緣更是個挑戰,她學習新聞知識,聽專業講座,向專家請教,在實踐中鍛煉,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她認為不論是當教師還是做采編,都是在傳承、宣傳中醫藥,要增強新聞能力、開闊視角,面對更廣闊的受眾。
? ? 吶喊是職責。在中醫藥新聞采編一線的20年間,海霞用敏銳的政治、專業和科普眼光,撲捉社會熱點、行業焦點和疾控難點,采寫中醫藥新聞、文化科普文章數百篇,為中醫藥吶喊助威;她發揮新聞和中醫藥專業優勢,組織策劃重大主題科普版面、欄目;她辛勤耕耘,平均每年編審科普文化版300多個,文章近千篇等;她圍繞國家戰略任務等開展科普扶貧、中醫藥抗疫科普,社會效益顯著,成為中醫藥新聞戰線上的科普典型。
? ? 海霞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副主委、秘書長,組織研討科普學術和成果,成效顯著,發揮了科普領軍作用。在國內外宣講中醫藥和科普方法,發揮了中醫藥科普骨干的帶頭作用。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海霞在高校、醫院、社區宣講中醫藥,赴日本、埃及等傳播中醫藥,反響良好。2020年抗疫中,策劃編發中醫藥抗疫科普、學術、先進事跡等文章百余篇,讓社會各界全面了解中醫藥抗疫優勢和出色戰果。
? ? 感悟中升華。作為經歷豐富的中醫藥復合型人才,海霞在不斷學習、思考和感悟。她說,做科普如做老師一樣,需要先有積累,才能傳道、授業、解惑,這個過程是艱辛和需要默默付出的。中醫藥博大精深,積淀厚重,做好中醫藥科普只有精于心,方可簡于形,一精一簡中是對科普人專業性和表達力的高要求。
? ? 海霞認為,中醫藥科普中要抓住“四性”,即敏感性、權威性、實用性、趣味性。科普人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注政策、社會、人情等,才能找到好的選題和方式。權威性就是科學性,如今中醫藥科普如火如荼,但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還有過度宣傳、片面宣傳乃至錯誤宣傳情況,中醫藥科普更應實事求是、科學準確。要讓科普引人入勝,還必須具備實用性和趣味性。
? ? 海霞說,現在中醫藥發展天時地利人和,尤其在新媒體時代,要分析科普文化傳播規律,分眾精準定向科普。我們要建立精良的科普隊伍和培養科普人才,讓科普成為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力量。(孫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