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書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走奮進新征程中醫路 ?做建功新時代中醫人
? ? 中華興,中醫興!中醫藥學傳承創新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期,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著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中醫人必須深入學習和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及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指引,同心同德、砥礪奮進,為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新貢獻!
? ? 值此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中華中醫藥學會向全體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發出“弘揚科學家精神、走奮進新征程中醫路、做建功新時代中醫人”的倡議:
? ? 第一,端正學術目的,純潔學術品格,明確四個“面向”,強化使命擔當。
? ? 我們倡議:中醫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把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弘揚科學家精神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引領,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全程。
? ? 全體中醫藥科技工作者應端正學術目的,純潔學術品格,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肩負起夯實中醫藥振興發展根基、建設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推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明確新時代中醫藥學術進步和事業發展的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全面深入貫徹實施《“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進程中,敢于攻堅克難,奮力傳承創新,把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科學、愛中醫和求真務實、傳承創新、承先啟后作為畢生追求,堅定敢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氣,廣泛凝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強化中醫人的使命擔當。
? ? 第二,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環境,學習六種“精神”,賡續大醫精誠。
? ? 我們倡議:中醫人要認真學習、繼承、發揚錢學森、程開甲、袁隆平、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和周圍先進英模的事跡,努力學習、大力弘揚科學家的崇高理想、崇高精神、崇高風尚,凝聚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一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二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三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真精神;四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五是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六是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育人精神。
? ? 要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與樹立崇高理想結合起來,建設中醫人心懷“國之大者”的精神高地,自覺講求學術誠信和科研倫理規范,提倡靜心潔身、求真務實、精心傳承、敢于探索、協同創新、甘于奉獻等優良風尚,反對門戶偏見、浮躁欺詐、剽竊虛夸、造假尋釁、急功近利等學術不端行為,以期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環境,共同培植講究誠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正本清源傳承、推崇跨界融合創新的中醫藥學術風清氣正的發展生態,做到真誠、干凈、精準、嚴格執業,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落實到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實際行動中,樹立新時代中醫人的優良風貌,賡續“大醫精誠”的中醫優良傳統。
? ? 第三,提振學術精神,提高學術水平,聚焦三大“傳統”,傳承中醫精華。
? ? 我們倡議:中醫人要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科學家精神之中,提振學術精神,矢志奮斗拼搏,提高學術水平,聚力科技攻關,爭做科技強國建設的奉獻者、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引領者。
? ?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要素,要大力加強中醫藥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的遴選與培養。堅持學術民主、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要聚焦三大“傳統”:一是大醫精誠、普救含靈的“中醫醫德傳統”;二是整體診察、辨證論治、扶正祛邪、致中達和的“中醫臨床思維傳統”;三是經方應用、道地藥材、傳統炮制的“組方用藥傳統”,通過多途徑實現中醫藥傳統精華的傳承。
? ? 第四,創造學術成果、樹立學術標桿,把好四個“關鍵”,推動中醫創新。
? ? 我們倡議:中醫人要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創新風尚,勇于提出新理論,敢于開辟新領域,善于探尋新路徑。
? ? 在守正創新進程中把握好四個關鍵:一是要正本清源,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二是要吸納新知,跨界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西醫藥學);三是要挖潛整合,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病種,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強強聯合、集中攻關的方式,取得理法方藥的重點突破;四是要推陳出新,在望聞問切的中醫醫療器具方面創新。
????時代奮進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中醫人手牽手,心連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走奮進新征程中醫路,做建功新時代中醫人,讓中醫藥振興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頻共振,不斷為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譜寫出更加絢麗、更加壯美的新篇章!
中華中醫藥學會
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