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10月31日,2023“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發布儀式在浙江嘉善舉辦。中國工程院張伯禮院士、叢斌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等領導和專家參加發布儀式。發布儀式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展研究辦公室主任張霄瀟主持。
? ? 會上,王國辰宣布了入選項目名單,張伯禮院士、叢斌院士為入選項目頒發證書
? ? 王國辰表示為了貫徹中國科協《“科創中國”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文件內容和精神,學會開展了“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遴選和發布工作。一方面是通過先導技術、融通創新組織、新銳企業、技術經理人等領域優秀的項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拓寬學會服務領域,滿足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下一步,學會將圍繞入選項目通過系列專題沙龍、新聞專訪等形式展開深入研討和宣傳,充分發揮學會的優勢作用,激發中醫藥原創科技資源優勢,服務建設科技強國。
? ?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充分激發中醫藥作為原創科技資源的優勢和潛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中醫藥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進“科創中國”建設走向深入,按照中國科協遴選發布“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要求和精神,中華中醫藥學會于2023年開展了“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征集遴選工作。經公開征集、專家遴選,確定了2023“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
先導技術
? ? 技術名稱:基于“擬境栽培”的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
? ? 所屬團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皖西學院
? ? 技術簡介:針對化學農業帶來的中藥材質量安全及環境安全問題,提出并踐行“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中藥生態農業宣言,首次提出并豐富了基于“逆境效應”的中藥材“擬境栽培”生態種植理論,構建了質量優先的中藥材生態種植評估指標體系。基于理論體系,通過30多種中藥材的綜合效益評價,實現了中藥材提質增效,證實了中藥生態農業的可行性。另外:基于理論構建了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體系。在系統層次上提煉出了景觀模式、循環模式、立體模式、生物多樣性模式和良種良法模式等5種基本模式,構建了120種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突破了傳統化學農業栽培模式,成效明顯。并在全國進行中藥材生態種植服務及生產示范。發布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規范、規范化種植技術團體標準175項。線上線下培訓人員超過數百萬人次。
? ? 技術名稱: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中藥制劑智能制造技術
? ? 所屬團隊:上海中醫藥大學
? ? 技術簡介:率先提出了“中藥物料分類—處方和工藝智能決策—在線控制與智能生產”的中藥臨方制劑創新研發模式,構建了集理論依據、技術方法、評價體系為一體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藥臨方制劑技術研究與應用體系,發明了中藥物料智能分類、制劑處方和工藝智能決策、生產過程分析、個性化矯味等中藥臨方制劑核心技術,實現了高效、高載藥量的中藥臨方制劑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推動了濃縮水丸、原生藥粉水丸、顆粒劑、片劑以及個性化矯味的中藥臨方制劑新技術與新設備的開發。目前,該技術已獲得6項專利授權,形成了中藥臨方制劑技術研究與應用的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群。2019-2022年,已累計加工丸劑13486方,直接經濟效益達6626.06萬元。并應用于7家新藥研發機構的24個品種的科研臨床樣品制備,其中3項獲得臨床批件。目前該技術已推廣至上海、浙江、江蘇、湖北、河北、北京等多個省市。
? ? 技術名稱:可視化針刀微創技術
? ? 所屬團隊:中日友好醫院
? ? 技術簡介:可視化針刀微創技術創新性地將超聲醫學融入針刀醫學的診療過程中,借助超聲引導的可視化優勢,可實時反映病變部位軟組織的結構及神經血管情況,從而幫助操作者更加準確地進行術前診斷、術中引導和術后評估;同時融合了傳統針刀治療的微創特點,具有創口微小、無需全麻、恢復期短、不易感染等優勢,從根本上提高了整個針刀診療過程中的精準性和安全性,實現了針刀臨床診療水平的躍升。目前可應用于針灸科、疼痛科、骨傷科、康復科等學科的臨床治療中,在脊柱、四肢關節、外周神經卡壓及慢性軟組織疾病等領域展現出卓越的臨床效果。
? ? 技術名稱:中藥注射劑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風險檢測關鍵技術。
? ? 所屬團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之驕藥業有限公司
? ? 技術簡介:首次發現、提出并實證了“中藥注射劑過敏樣反應主要為類過敏反應而不是I型過敏反應,風險防控策略應以防控類過敏反應為主”的學術觀點,通過創建敏感性高、可客觀定量評價的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動物模型(共4種模型),發現中藥注射劑誘導類過敏反應機制與直接激活RhoA/ROCK通路有關,并找出可有效抑制類過敏反應的ROCK抑制劑,創建了一套從中藥注射劑復雜的物質基礎中篩選出致敏物質的技術體系,突破了長期以來中藥注射劑過敏樣反應難以預測的技術瓶頸,填補了空白。針對中藥注射劑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檢測,研發了首個產品類過敏風險檢測和控制技術,制定并發布了《靜脈用中藥注射劑類過敏反應檢測技術規范》(T/CACM 1381—2022)》;攻克了長期以來注射劑產品過敏樣反應風險缺乏有效方法檢測和控制的難題。該技術協助十余家中藥注射劑生產企業完成了15種中藥注射劑的上市后再評價,為新藥安全性評估、產品安全性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原因分析等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支撐。
? ? 技術名稱:中醫藥國際化(一帶一路)注冊路徑與關鍵技術
? ? 所屬團隊: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技術簡介:以一帶一路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作為中藥國際化目標市場,研究分析相關國家和地區不同注冊身份和注冊路徑對應的技術法規和要求,結合中藥產品處方組成、提取工藝、藥材和制劑質量標準、產品功效特征和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國際GMP的符合性,開展和完成了現代中藥產品處方、工藝技術、質量標準等不同層面的技術創新與提升,構建了產品在市場開拓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形成了中醫藥國際化工作思路和方案,為中國其他中醫藥企業和品種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參考。該技術共在40余個國家和地區,取得450多個注冊批件(22個植物藥處方藥注冊批件、159個非處方藥和補充類藥品注冊批件、279個保健品注冊批件),獲得60余項專利授權。
新銳企業
? ? 單位名稱:浙江納里數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成果簡介:公司開發中醫診療全院健康管理服務平臺,以中醫知識文獻、醫療健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引擎為基礎,根據中醫診療場景中健康管理服務的實際需要,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患者醫療健康管理數據的整合、智能推廣及精細化管理等關鍵技術。該成果應用于具有鮮明中醫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并依托中醫院互聯網醫院平臺進行拓展,打造具有中醫專科特色的全院健康管理平臺,通過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單病種,探尋中醫特色的全院健康管理模式,按照全病程管理、甚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目標發展,為患者提供諸如健康宣教、保健指導、慢性病管理等更專業、更全面、更適宜的服務。
融通創新組織
? ? 單位名稱: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
? ? 成果簡介: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于2015年6月開始籌建,2016年12月中共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復成立,作為我國首個獨立建制運營的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機構,中心基于國家中醫藥領域重大戰略需求和四川省“中醫之鄉、中藥之庫”人文、資源、產業優勢,創新基于生物信息學、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技術的中醫藥“基礎-臨床-產業”相互開放、相互循環、相互轉化的新型并行性研究新模式,構建面向中醫藥全產業鏈的“點-線-面-體”結合的中醫藥基礎與臨床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助推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重大科技成果臨床應用轉化。團隊首創中藥復方適度調節原理等新假說,推動具有中藥特色的審評技術體系建立;提出“分子版治未病——中醫精準醫學”等新思路、新方法,從分子層面揭示“未病”客觀指標,開創中醫精準醫學新篇章;提出并構建全新的廣義中藥學學術體系、中藥大品種培育體系與大健康產業服務體系,以指導中藥大品種培育和推進中藥大健康產業發展。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新藥創制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100項;發表論文300余篇;主編、副主編《轉化中醫學-中藥復方新藥創制轉化思路與方法》、《廣義中藥學導論-中藥大品種與大健康產業發展思路與路徑》等大型專著,并獲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國際貢獻獎-著作獎一等獎等。創制轉化中藥新藥、經典名方、中醫藥技術裝備、膳食補充劑、護膚品、日化品等80余項;啟動研發10個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獲軟件著作權15余項,技術標準19項,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100余名,相關成果獲多項科技進步獎。兩個品牌BioTerra Herbs和Herbtheory共計30余個中藥復方膳食補充劑獲美國FDA頒發自由銷售證書并在美國主流市場成功實現銷售。中心團隊以科技成果入股,組建四川姜黃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象雄藏醫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四川蕓釋新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
技術經理人
? ? 姓 ???名:路遙
? ? 工作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 ? 成果簡介:作為轉化醫學中心主任,起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專利管理及成果轉化制度,協助獲得職務專利授權50余項,協助獲批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北京市科委“十病十藥”等科技研發項目近20項,獲批醫療機構中藥制劑5項,成功轉化科技成果9項,承接新藥/器械臨床試驗、上市后再評價等藥物研發項目數百項。牽頭國家藥監局委托事項《基于臨床經驗方-醫療機構制劑-中藥新藥研發模式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工作,完成《制約醫療機構制劑向中藥創新藥轉化過程中臨床關鍵問題分析及對策》調研報告1篇,發表《淺析“三結合”審評證據體系對中藥新藥轉化的作用》、《試論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全生命周期管理》、《醫療機構制劑向中藥創新藥轉化過程中臨床關鍵問題思考》等研發相關論文5篇,并受邀在DIA臨床試驗創新論壇上進行主題報告。作為國家藥監局中藥審評審批改革專班首屆成員,堅持以改革政策引導醫療機構的研發實踐,建立起基于“三結合”的中藥新藥研發及管理模式,轉化項目及經費逐年增加,近三年已完成4個中藥復方制劑品種的技術評估及轉移轉化工作,技術交易額達46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