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全國中醫耳鼻咽喉科學術會議于2007年9月8~9日在青島市召開,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主辦。會議收到學術論文142篇,在會議交流的有137篇,135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紀要如下:
學科特色優勢研究報告 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在進行全國省調研的基礎上,由汪冰、劉大新起草了“耳鼻喉學科臨床研究進展與中醫特色優勢研究報告”,近幾十年來,中醫耳鼻喉科在有很多具有特色優勢的臨床研究項目,例如“腎虛與耳聾的關系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療耳鳴耳聾的研究”、“變應性鼻炎免疫指標與中醫辨證關系的研究”、“變應性鼻炎化學介質與中醫辨證關系的研究”、“針刺鼻丘治療變應性鼻炎的免疫機制研究”、“變應性鼻炎、慢性咽炎中醫證候模型的研究”、“氣虛體質與鼻咽癌發病關系的研究”等,都有矚目的成果;張贊臣、干祖望、王德鑒、譚敬書、何宗德、蔡福養等一批名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為中醫耳鼻喉科建立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運用名醫名家的臨證經驗基礎上,耳鼻喉科臨床工作者創造對多種常見病的特色治療方法,中醫治療比較有優勢的疾病種類有急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鼻竇炎、鼻出血、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體炎、咽異感癥、喉源性咳嗽、急慢性喉炎、聲帶小結與息肉、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突發性聾、貝爾面癱等等;一些中醫特色治療技術被傳承和研究開發,如烙治法治療扁桃體炎、雀啄法治療扁桃體炎、針刺治療聲音嘶啞等等,回顧以往的成就,我們應進一步增強信心,加快發展專科。
耳科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叢品報告了“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醫參與序貫治療”,總結400余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例,發現健脾燥濕、補腎培元方法可以促進手術后干耳。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劉蓬報告了“對耳鳴療效評價的思考”,根據國內外有關資料,總結制定了耳鳴的分級評價標準,其特點是根據耳鳴出現的環境、持續時間、對睡眠的影響、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病人對自己的總體感受幾個方面來記分,在臨床應用中有一定價值。此標準被此次會議定為本行業推薦標準。
鼻科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劉大新報告了“割治鼻丘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觀察與研究方案”,采用小針刀或手術刀具,在內窺鏡引導下刺入雙側鼻丘黏膜下2~3毫米,并進行“井”字形撥動、切割,長6~8毫米,臨床觀察收到良好療效。南京中醫藥大學嚴道南報告了“變應性鼻炎中醫診療方案研究”,介紹名老中醫干祖望教授的經驗方,分氣虛證、陽虛證和郁熱證三個證型,以此進行臨床研究,以建立適用于基層的中醫藥診療方案。青島大學醫學院附院李娜報告了“鼻內鏡手術技巧與術后隨訪處理”,對術中避免過多損傷黏膜、保留中鼻甲、鉤突等處生理功能等問題作了介紹。成都中醫藥大學謝慧等“脾氣虛變應性鼻炎大鼠鼻中隔粘膜P物質、雌激素受體陽性細胞的表達”,以卵白蛋白致敏大鼠,采用飲食不節家游泳疲勞方法造成脾虛證候,觀察動物鼻粘膜P物質表達,脾虛組與一般AR組無顯著差異;雌激素受體陽性細胞的表達,脾虛組與一般AR組亦無顯著差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朱麗報告了“鼻竇CT數據的再處理-解剖結構層面特征的分析”,介紹用DICOM系統,可以對CT的數據文件處理,顯示一般CT片上不易觀察到的解剖結構和病理變化。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阮巖報告了“麻黃方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和藥理”,研究表明小青龍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中均有麻黃,具有抗過敏作用。
咽喉科及頭頸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王士貞報告了“咽喉疾病遣方用藥臨床心得”,介紹了“六味湯”、“痛瀉要方”、“瀉白散”、“麥味地黃丸”、“半夏厚樸湯”古方新用經驗。山東中醫藥大學附院汪冰報告了“啄治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的臨床研究”,采用手術刀在患者扁桃體上雀啄樣切刺,治療慢性扁桃體炎收到明顯療效,治療成本低、副作用小。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院郭裕報告了“糜蛋白酶穴位注射治療慢性喉炎的療效觀察”,將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溶液注射于人迎穴,每周2次,左右穴各一次,3周為一療程,觀察45例,療效與“金嗓散結丸”無顯著差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學院李云英報告了“嗓音聲學檢測及臨床應用”,用上海泰億格公司的Dr.Speech嗓音測試分析軟件,對100名慢性喉炎和正常人嗓音分析,表明其在診斷和療效評估中有較好的作用。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田道法報告了“鼻咽癌前病變”氣虛染毒“病機理論研究,根據調差結果,氣虛體質在鼻咽癌高危人群中所占比重較大,從臨床和實驗研究均表明益氣解毒法對防治鼻咽癌具有明顯的作用。廣州中醫藥大學周小軍等報告了“鼻咽癌變過程中醫體質證候調查”,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門診調查了慢性鼻咽炎患者201例,鼻咽癌前病變61例,初診鼻咽癌患者107例,結果顯示“氣虛質”在鼻咽癌前病變較多,“失調熱質”在鼻咽炎及初診鼻咽癌均較常見,“失調熱質”在初診鼻咽癌中相對較多。
此外,天津中醫藥大學劉紹武報告了“中醫科學方法與思維-中醫耳鼻喉科學發展的瓶頸”,從東西方哲學比較分析,認識中醫學思維特點,提出將數學名詞“非線性”引入中醫學發展的思考;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張重華報告了“耳鼻喉科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提出中醫方法優勢應體現在療效良好、病人痛苦小、不良反應少、簡便、價廉5各方面;江西中醫學院附院謝強報告了“江西特色炮制中藥在耳鼻咽喉科的臨床應用”,介紹了江西“樟幫”、“建昌幫”等有名的炮制中藥特色,其中有酒制、姜制、鹽制、醋制、米泔制、蜜制、乳制等等。成都中醫藥大學熊大經報告了“臺灣的中醫教學”,介紹了臺灣的中醫教學、中醫臨床特點;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李凡成報告了“譚敬書學術經驗簡介”,介紹了譚老在中醫、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學方面的卓越成果和理論建樹。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鄭日新報告了“新安醫學耳鼻咽喉科精華研究述略”,據文獻記載,新安一帶在醫學史上有影響的醫學家近800人,有中醫人才“硅谷”之稱, 其中著名醫家鄭梅澗所作《重樓玉鑰》是中醫喉科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到會代表對去年10月不幸逝世的王德鑒教授表示了沉痛哀悼。王德鑒教授是現代中醫耳鼻咽喉科創始人之一,他多次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中醫耳鼻喉科學》,建立和發展了中醫耳鼻喉科學的許多重要理論和臨床診療方法,在中醫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會以發放調查表、討論等形式收集了廣大代表的意見。下一次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初步定于2009年春季在杭州召開。
會議重申,分會委員會委員應做實事,不掛虛名。凡任期內兩次不參加全國學術會議的委員,消其委員資格。
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
2007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