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大會”暨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四次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共同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大會”于11月14日在北京隆重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葉克東等領導出席了本次大會。本次大會的主題為“加強兩岸中醫藥合作,促進兩岸中醫藥發展”,來自兩岸中醫藥界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人士1200余人參加了本次大會,共同探討了中醫藥的交流與發展。本次大會分為中醫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學術交流、中醫骨傷疾病學術交流以及中醫風濕病學術交流三個分會場,與會代表圍繞兩岸中醫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熱烈的研究與探討。
中醫骨傷疾病學術交流分會場結合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四次學術研討會,圍繞中醫骨傷疾病進行了熱烈的學術交流。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主任委員孫樹椿首席研究員首先為本次研討會做了“中醫骨傷科發展現狀”專題報告。孫樹椿首席研究員在報告中認真地回顧了中醫骨傷科的歷史發展和當前的學術流派,充分肯定了國內骨傷科的發展和所做的貢獻,強調了近些年教育、科研和學術研究在中醫骨傷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對于今后的發展和任務重點提出挖掘與傳承全國老一輩中醫人的經驗和學術思想,使這些祖國的文化和醫學瑰寶在我們的努力下發揚光大;加大、加快骨傷科的科研工作,將祖國醫學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骨傷科學更具科學性、先進性;促進骨傷科學的橫向發展,加強國家與地區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使中醫骨傷科走向世界,服務于全人類。最后孫樹椿首席研究員講到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原定于與風濕病分會聯合在廈門舉辦“海峽兩岸骨傷、風濕學術交流會”,后改在北京,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共同全力組織本次大會,本次中醫骨傷疾病學術交流分會場參加代表300人,收到學術論文120篇,對骨傷分會的全體代表以及會務組同志表示深深感謝。
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有海峽兩岸的26位骨傷科專家教授進行了專題演講。在學術交流專場,對于中醫骨傷科學的現狀與發展,金鴻賓教授再次提出了“中國接骨學CO”的概念及其必要性;譚遠超教授對中醫骨傷科的特色優勢與現代化作了詳細的闡述;臺灣專家黃蕙棻則介紹了臺灣骨傷科學的傳統與現代,王和鳴教授介紹了福建省中醫藥對臺交流動向及發展趨勢。在臨床研究專場,朱立國教授介紹了旋提手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與機理研究,張軍教授在中醫手法規范化研究中系統介紹了手法松解肩凝癥的診療操作規范,趙文海教授就膝骨性關節炎診療方案進行了探討,王慶甫教授進行了旋轉托扳手法治療學齡青少年頸痛的初步臨床觀察和體會報告,王擁軍教授介紹了中醫藥防治骨退行性病變的研究,此外鄧有章教授、王平教授、聞輝教授、張永紅教授、高景華教授分別圍繞臨床技術專題進行了精彩發言。在理論交流專場,韋貴康教授提出的脊柱慢性病損發病新特點,趙平教授介紹了腰突癥手法原則演變,譚明生教授系統介紹了寰樞椎脫位的外科治療策略,詹紅生介紹了手法矯正寰樞關節‘骨錯縫’的有效性研究,此外,李盛華教授、李先墚教授、陳福林教授、楊海韻教授、林定坤教授、廖慶龍教授、吳夏勃教授、謝興文教授分別圍繞骨傷理論以及診療特色進行了精彩交流。
閉幕式由王和鳴教授、張軍教授主持,指出近年來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在主任委員孫樹椿首席研究員帶領下取得了很大發展,此次研討會內容豐富,與會代表普遍感到不同程度提高了對骨傷科的整體認識,不僅加強了兩岸學者之間的交流,還提供了相互學習的平臺,堅定了弘揚祖國醫學的信心,大會在海峽兩岸同道的掌聲中勝利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