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 ? 深刻領會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不斷增強中醫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藥學不斷吸收和融合各個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思想,體現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生命的獨特認識,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從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出發,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在造福人類健康中擦亮中醫文化瑰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互鑒、共同維護人類健康。
? ? 深刻領會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不斷推動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傳承創新史。從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現,再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產生,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屠呦呦從葛洪《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中汲取靈感,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很好的例證。這次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也是在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參考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經驗,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臨床特點,通過臨床科研一體化研究產生的。要堅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守中醫內涵規律之正,吸收同時代科技文明成果,提升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時代應用價值與活力,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 ? 深刻領會推動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健康中的獨特優勢和價值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講究療效為本、醫藥一體,具有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的特點;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與當代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與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高度契合。中醫藥以較低成本獲得了較高的收益,放大了醫改惠民效果。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就是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最普惠的健康福祉,也是最基本的底線民生之一。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治療辦法。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用中國辦法破解防控難題的重要舉措。當前,中醫藥與西醫藥發展還不平衡,中醫藥發展還不充分,需要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在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進中西醫協同發展。
? ? 聚焦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健康服務,推進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促進優質資源提質擴容和區域均衡發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中醫治未病工程升級版,健全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總結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機制和做法,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建立中西醫多科學診療機制,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
? ? 聚焦解讀原理和講清療效,加強中醫藥科研和創新。要加強中醫藥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攻關方向,重點篩選推廣中醫治療優勢病種、適宜技術、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切實把療效講明白、把原理說清楚。健全中醫藥科研方法、評價體系,完善臨床療效評價技術、方法,運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材料等,深化中醫藥基礎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的研究和闡釋,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豐富治療方法,研發技術裝備,提高科技含量,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強化中醫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依托重大科技支撐平臺聚力攻關,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病種、特色技術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深化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加強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以科技體制改革帶動形成支持創新的基礎制度,統籌規劃中醫藥領域的科技資源配置、科技項目組織、科研活動。
? ? 聚焦增強人才支撐保障作用,加強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做強院校教育培養主陣地,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培育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層實用人才等梯次銜接、結構合理的特色人才隊伍。改革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評選表彰一批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完善師承教育制度,拓展師承教育項目,扎實推進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老藥工傳統技藝的傳承,使中醫藥薪火相傳。
? ? 聚焦發揮中藥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產業。加強源頭管理,推動制定種子種苗管理辦法,修訂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規劃道地藥材基地建設,推行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推動藥材種植規模化、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建立從種子種苗、種植養殖、流通加工到患者使用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逐步實現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促進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提升。落實中藥注冊管理改革舉措,優化中藥新藥審評技術要求,分類推進院內制劑注冊和備案,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
? ? 聚焦增強中醫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深入挖掘仲景文化等中醫藥文化精華精髓,加強內涵研究,賦予新的時代闡釋,提煉精神標識,創新載體、拓展平臺,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打造品牌活動,建設體驗場館,豐富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使中醫藥成為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加快推進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內容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 余艷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