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屬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領域。
WHO指出:睡眠疾病在世界上是一個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良好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約有27%的人遭受睡眠疾病困擾,中國目前失眠的發病率高達10%-20%。目前藥物大都存在各種不良反應、耐藥性、成癮性等問題,尚沒有得到解決。
本項目以中醫針灸理論為基礎,在近20年的臨床實踐中,結合國家“973”中醫理論專項課題,對針灸治療失眠的組穴處方、施術操作和療效評價等各環節進行嚴格界定、篩選和總結,形成了一套針灸特色技術和方法–鎮靜安神針法。本法針對失眠“陽不入陰”的特點,以精氣神取穴為特色,強調針刺手法操作、重視擇時治療、陰陽相協等理念。以元神之府、諸陽之會的四神聰穴為主,應天主氣,調理元神元陽;心之原穴神門穴,應人主神、足三陰之會三陰交穴,應地主精為輔,調理陰陽、鎮靜安神。其處方組穴已被列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精編教材《針灸治療學》中。在針法方面,突出頭針操作特點,對進針方向、角度、深度和手法進行規范,并被列入《國家標準-頭針操作規范》,于2007年公布實施,在此基礎上國家科技部《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國際標準研制:頭針技術操作規范》項目,2010年也已通過鑒定,即將成為國際標準。
在臨床研究方面,項目組運用RCT等循證方法,對其有效性、安全性進行科學評價,初步解決了針灸治療失眠的主要共性技術問題,形成了針灸治療失眠的臨床診療規范,具體包括:
1 臨床對照研究。與傳統針灸和中藥的比較,結果在臨床癥狀改善、療程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
2 在臨床診療方面建立了針灸治療失眠的評價體系。對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等共性問題進行界定和規范。
3 在臨床實驗研究方面。以多導睡眠圖(PSG)、腦血流圖等手段,對針灸治療失眠的神經生理學機制進行初步研究,為臨床診療規范提供客觀依據。
本項目在國內外數十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治愈患者萬余例,創造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在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會議上進行專題報告和技術培訓,并在世界針聯、中國針灸學會官網進行推廣發布,項目相關成果目前已在《中國針灸》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取得專利1項,獲科技成果6項,培養國內外博碩研究生近百名。促進了中醫針灸技術的傳播與學科發展,推動了行業的科學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