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在比較頭針、醒腦開竅、循經取穴、巨刺加運動、電針對大鼠局灶性和全腦缺血再灌注作用的前期研究基礎上,選用循經取穴電針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三動脈阻斷全腦缺血再灌注、四動脈阻斷全腦缺血再灌注和血管性癡呆(VD)5種動物模型;積分法觀察神經病學等級,避暗法測定被動性條件反射,TTC染色法測定大腦梗死面積,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內皮素(ET)、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a (TNF-a) 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腦組織Ca2+含量,干濕重法測定腦組織含水量,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腦組織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含量,TUNEL與免疫組織化學測定大腦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凋亡及caspase-3、Bcl-2和Bax基因表達,HE染色法觀察腦組織病理形態學改變,Morris水迷宮測定大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光化學比色法測定大腦皮層和紋狀體乙酰膽堿酯酶(AchE)、SOD活性和MDA含量,研究循經取穴電針(左側肩禺、外關、髀關、足三里)對腦缺血/再灌注腦損傷及VD的作用機制。通過與穴位對照組(左側清靈淵、靈道、萁門、漏谷穴)和非穴位對照組(左側天泉與曲澤連線中點、曲澤與郗門中點、五里與陰胞連線中點和膝關與中都連線中點)比較,觀察電針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穴位特異性。結果發現:①循經取穴電針對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作用明顯優于穴位對照組和非穴位對照組,具有明顯的穴位特異性。②循經取穴電針可通過調節Bcl-2調控基因家族促凋亡和抑凋亡成員的比例、降低caspase家族蛋白酶組成的級聯反應而抑制神經細胞凋亡,減輕缺血腦組織遲發性神經細胞死亡。③循經取穴電針對腦缺血的治療作用與調節花生四烯酸代謝、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有關。④循經取穴電針可通過抑制炎癥級聯反應和調節血管活性物質生理平衡而減輕缺血再灌注性腦損傷。⑤循經取穴電針治療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之一與降低興奮性氨基酸神經毒性與Ca2+超載有關。⑥循經取穴電針能提高VD大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提高膽堿能神經功能,抑制AchE活性。
本項目根據缺血及再灌注性腦損傷病理生理機制,采用多種腦缺血模型及生理、生化、病理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檢測技術,系統研究循經取穴電針對缺血性腦損傷的神經保護機制和穴位特異性,為豐富針灸理論及擴大臨床應用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發表論文10篇,SCI全文收錄1篇,MEDLINE收錄1篇,他人引用頻次108次,下載頻次1244次,促進了學術的交流與發展。培養博士生1名、碩士生2名。2008年通過河南省科技廳成果鑒定,認為該研究“在針刺治療腦缺血機制研究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8年獲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2009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