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項目簡介
2017年度“亞寶杯”中華中醫藥學會政策研究獎獲獎項目
一、立項背景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與疾病做斗爭,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突出貢獻。不僅是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150個國家或地區與我國政府或民間團體有中醫藥合作協議和交流,中醫藥的廣泛使用,方興未艾。《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的出臺和實施,匯集了深圳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智慧,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市民的積極參與、重視與大力支持的結果。
二、創新點及相關技術內容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是我國實施新醫改后,由深圳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也是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第一部中醫藥法規。該條例的出臺,進一步確保人民群眾使用中醫中藥方便、安全、有效,維護和增進人體健康,增強了中醫藥行業管理的法律意識,推動規范中醫藥行業的有序、健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和頂層設計。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中,新增設中醫館、中醫坐堂醫診所的設置類別許可辦法,是醫療市場準入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凸顯了中醫的診療服務模式,發揮了中醫藥在醫改中的重要作用和優勢,推動了中醫事業的快速發展。
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人衛體室宋森主任評價:“非常欣賞和同意《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關于中醫館的立法構想。這對中醫藥的發展,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貢獻巨大,對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功德無量。這都是屬于創新,是對中醫藥發展十分有利的措施,也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特點和特色,應做好此項工作”。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作出批示:“《深圳經濟特區中醫條例》是實施醫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重大舉措,既體現了國家的要求,又具有特區特色,對全國具有很好的指引、示范和借鑒意義……”
三、應用推廣和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截至2017年底,我市中醫館、中醫坐堂醫診所共105家,其中中醫館59家,中醫坐堂醫診所46家,比2012年末增長了23.62%。尤其針對深圳優質衛生人力資源分布不均,優質資源匱乏,找名中醫難的問題,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013年12月底,《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實施3年,中醫館、中醫坐堂醫診所診療人次就達到約60萬人次,相當于“二甲”中醫院門急診的服務量。由此可見,吸引了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吸引了優質中醫資源,有100多位專家注冊深圳行醫,解決了500多個就業崗位,深圳僅花了3年時間,節約了政府10多個億的投入,就達到這樣服務能力和規模需要一個二甲中醫院積累20多年的時間,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市場經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同時,我委制定了與《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配套的相關標準29項,其中,ISO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3項,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中醫藥強省的重點任務之一,深圳成為全國中醫藥標準走出國門,邁向國際的領頭羊。不僅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保障中醫藥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2008年7月在北京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相關單位進行《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專題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