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普工作座談會
李俊德秘書長在講話
2008年5月9日上午,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邀請部分中醫藥科普專家和在京的新聞媒體召開,就近年來中醫藥科普創作取得的成績、問題及當前科普創作的走向問題廣泛交流了看法。中華中醫藥學會李俊德秘書長主持會議,他說,中醫科普工作是關系中醫事業普及、發展和人民健康的大事,是中醫界和全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在人們普遍關注中醫、關注健康的今天,專家、管理部門和媒體一起討論它的發展走向非常有意義。他對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參加會議的媒體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醫學科普作家溫長路教授首先發言。他說,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近年來我國醫學科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普創作出現了有涼到熱的發展過程,一大批科普作家和科普作品如雨后春筍,迅速在全國范圍內綻露頭角,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醫學科普創作的主旋律。但是,醫學科普市場也出現了著作多、精品少、說法混亂等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反響。這一方面緣于一些醫學專家對需求對象的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對科普創作的手法缺少必要的研究,致使不少科普作品使用的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表現的是不好接近的專業面孔,因缺乏通俗性、實用性、可讀性而受到讀者的冷落。一方面緣于市場經濟運行下一些為追求過快利潤增長的短期行為在出版、發行領域的影響,加之近年來學術上表現出的浮躁風氣,導致一些科普讀物過分強調噱頭、一些經營部門過于作秀和炒作的情況,出現了部分背離醫學科學的劣質產品。另外,在如何規范出版管理的問題上也存在一些漏洞,部分不是醫的人寫醫、不懂醫的人論醫,使一些宣傳內容出現了以博代約、以葉障“木”、以偏概全、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的傾向,對人民群眾正確接受預防保健知識和健康養生指導產生了一些誤導。科普分會掌握著大批的專家資源,是聯系作者——媒體——讀者的橋梁,有責任為平面媒體推出好作品、為立體媒體推薦好專家,為政府決策提出好建議、為群眾健康貢獻好食糧,我們有責任、有能力承擔起這一重任。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部主任王奕教授介紹了近年來學會在突出中醫特色,打造科普平臺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一是推出一批科普專家,建立一支科普隊伍。如2006年推出的“全國首批百名科普專家”,2007年推出的“全國首批科普先進集體”和今年即將推出的“中醫科普雙百明星(百名優秀健康信使、百家優秀健康俱樂部)”;二是推出一批科普著作,評選一批優秀作品。如學會先后組織編寫了《中醫教您一招》、《帶您走近中醫古籍》、《節日里的健康話題》等大型科普叢書和《長壽有道》、《農村醫學科普手冊》等一批有影響的科普書目;啟動了科普著作獎評選,在全國評選表彰了一批好作品。三是組織一批科普講堂,建立一批科普基地。配合國家中醫管理局開展的“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已先后在北京、江蘇、廣東、重慶、湖北、青海等地組織了一批專家走進社區、學校、圖書館、電視臺開辟講座,帶動當地的科普宣傳。作為這一活動的繼續,今年又啟動了“百名中醫專家講科普”活動,把更多的科普專家推上講臺。在總結前幾年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科普基地的步伐也正在加強,出現了像南方李錦記、亳州滬譙制藥等以科普培訓、推廣為中心的單位。
從事科普管理、研究、編寫方面的專家孫永章、張效霞、莊乾竹、劉理想、鄭東海等先后發言,他們結合自己的創作和閱讀實踐,有針對性地對當前科普創作中出現的精品進行了褒獎,對存在的軟肋進行了剖析,并從多方面為今后醫學科普創作的健康發展支招。
科普分會秘書長、華夏出版社醫藥編輯室主任曾令真,科普分會副秘書長、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出版中心主任張同君,《中華養生保健》雜志主編王雷,《糖尿病天地》雜志主編黃列軍等分別介紹了他們在組織、編輯、出版、發行科普作品中的做法和對科普創作問題的建議,希望與學會建立更深入的聯系,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不斷為社會推出更多、更好的科普精品。
與會媒體對會議的主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分別通過提問、參與討論等方式就各自感興趣的問題與專家們進行了廣泛的交談,還在會后有針對性地采訪了部分專家。
中華中醫藥學會李俊德秘書長作了總結性發言。他指出,醫學科普是關系全民健康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大事,科普分會組織召開這樣的座談會非常必要、非常及時。希望科普分會搞好調查研究、組織協調工作,團結全國的科普專家,下更大力氣,盡快把中醫科普工作推向一個新臺階。要充分利用學會專家資源,通過組織、推薦、論證等多種手段,為科普創作鋪路、搭橋、把關。要進一步加強與媒體的聯系和合作,推出一批權威性的講家、寫家、評論家,推出一批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健康產品,逐步解決目前醫學科普市場存在的養生書籍多,不知讀哪家的;健康知識多,不知信哪家的;專家講座多,不知聽哪家的無序局面,解決群眾“健康到底我聽誰”的疑惑。同時也希望媒體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為中醫學的進一步普及、為我國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