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會議紀要
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農村衛生協會聯合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北京中醫藥學會承辦的第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于2014年2月2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王國強局長、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鐘南山院士、陳灝珠院士、劉德培院士、楊勝利院士、張伯禮院士、程書鈞院士、石學敏院士、劉耀院士、陳香梅院士、丁健院士、吳以嶺院士、詹啟敏院士、叢斌院士、于金明院士、王辰院士、韓雅玲院士,中國科學院陳可冀院士、陳凱先院士、葛均波院士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衛生行政官員等3000余人參加此次大會,通過廣泛的學術交流,推動中醫絡病學向現代化和國際化邁進。
大會開幕式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曹正逵秘書長主持,開幕式上首先宣布了絡病分會2013年優秀省級絡病學會、優秀教學單位名單,并由此次大會各主辦單位代表上臺按下手印,共同見證絡病學會發展10年的輝煌。國家衛計委王國強副主任致辭中對絡病學10年來的工作做出了總結,并對未來的發展做出展望,提出當前中醫藥發展的內外環境,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明確了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我們需要緊緊抓住中央給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帶來的新機遇,必須朝向目標,整合資源,加快推進,協同創新,實現整合共贏。當前需要繼續堅持中醫理論的指導,保持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弘揚中醫藥的文化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思考,謀劃政策引導機制的設置和組織的推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吳以嶺院士領導其團隊經過30年不懈奮斗,在絡病學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從提出理論到實踐,從看病到制藥、從中醫到西醫,從國內走向了國際,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以中醫為主體,多學科交叉的發展之路,同時強調當前中、西醫學發展需重視醫藥結合的戰略、策略,醫與藥互相為師。
主題學術交流
首先,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榮譽所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院士就《從SARS到H7N9—中醫藥治療的啟發》做大會主題報告,他指出:(1)急性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現狀和發病情況:目前SARS、禽流感(H5N1)、新甲型H1N1及禽流感(H7N9)等急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已成為重大公眾健康問題,10年間冠狀病毒疫情不斷爆發和散在發生,明確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癥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防治此類重大衛生事件具有重要意義;(2)流感病毒患者的病生理機制研究:通過冠狀病毒重癥患者的檢測和監測,發現感染早期的細胞因子活性升高可能是啟動SARS感染期間免疫介導性肺損傷的關鍵事件;高病毒復制及引起的炎癥反應是人禽流感發病的核心事件;(3)中醫藥防治具有明顯優勢:開展甲型流感的隨機雙盲臨床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顯著改善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癥狀和存活率,降低TNF2α、IL21β和IL26等細胞因子表達水平,從而改善肺部炎癥;進一步研究發現與奧司他韋相比較,連花清溫膠囊在縮短病程和減少病毒載量上與其療效相似,表明連花清瘟膠囊可作為H1N1 病毒感染另一有效治療藥物。
接下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做了題為《醫藥互為師》的大會主題報告,樊院士首先從古代著名醫家華佗、張仲景開始,深入淺出講述醫師、藥師不分家,闡述目前存在的客觀現象:雖然病人不斷增多,但大多醫師卻力不從心。藥品數量和種類不斷明顯增多,但患者卻無藥可治,從而導致醫患關系緊張。同時,樊院士從“制藥和用藥”說起,指出需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措施:(1)戰略:投入要多、建廠要大、仿制要少、審評要快、加快中藥研究和加強生物要研究;(2)策略:從沒有藥效中招療效、從沒有藥理中找道理、從常藥老藥中找好藥;(3)戰術:學術組織、學術會議、雜志書籍、查房討論、用藥規范。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院士就《腫瘤治療進展與挑戰》做大會主題報道,他指出:(1)腫瘤治療的現狀:腫瘤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健康,每年發病人數不斷攀升,雖然治療上采取放療、靶向聯合化療及腫瘤內科等治療,但每種方法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同時在診療中存在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2)腫瘤治療應個體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既要重視腫瘤治療也要預防和治療并發癥。要從腫瘤治療模式進行轉化,即從經驗醫學到循證醫學再到個體醫學模式的轉換,并針對影響個體化治療的因素和策略進行討論,最終提出有效、低毒和經濟的治療方案金標準。最后于金明院士對養正消積膠囊配合化療臨床觀察研究方案進行了匯報,研究中對生存質量、中醫癥候評分、臨床緩解率和臨床受益率等幾方面與單純化療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養正消積配合化療組較單純化療組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養正消積膠囊治療腫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韓雅玲院士做了《通心絡改善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初步研究結果》的大會主題報告,報告中首先對通心絡進行了組方分析,繼而指出了通心絡膠囊對心腦血管的多重保護作用,即血管保護、血液保護和心腦保護作用。韓院士指出,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是急性心梗患者PCI術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通心絡能夠抑制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減少阿司匹林抵抗,防止PCI術后血栓形成,減少患者死亡率。開展的通心絡改善ACS患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是全球首個關于中成藥(通心絡)改善ACS患者PCI術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循證醫學研究。結果發現,通心絡能有效抑制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從而改善血小板的高反應性;能夠降低ACS患者以CRP為標志物的全身炎癥反應。安全性評價顯示通心絡有降低臨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最后,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吳以嶺院士做了題為《絡病研究回顧與展望:3000-30年》的大會主題報告,他指出,在中醫發展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從甲骨文到東漢張仲景再到清代葉天士,絡病研究始終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是歷史留給當代的重大課題。在近30年的絡病研究中,開展了系統理論、臨床療效、創新藥物和學會學科等幾個方面的研究和建設:(1)理論方面:首次建立“絡病證治”理論體系,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屬重大理論原創,并出版了《絡病學》和《脈絡論》兩本專著,形成高水平絡病研究專家團隊;(2)臨床方面:以絡病理論指導開展難治性疾病中醫病機、干預策略、有效組方的系統研究,制定診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形成優勢病種;(3)創新藥物方面:絡病理論原創促進創新藥物研發,其中包括心腦血管病系列的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和芪藶強心膠囊,呼吸系統系列的連花清瘟膠囊、腫瘤系列的養正消積膠囊和參靈藍膠囊、糖尿病等系列的津力達顆粒等;(4)學會學科建設方面:建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絡病重點研究室和河北生物醫藥院士工作站,促進了中醫絡病學科發展,成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和世界中聯絡病專委會,并連續舉辦了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最后,他指出在創立的“五位一體”中醫藥發展新模式指導下,堅持中醫藥整體系統原創思維優勢,堅持中醫藥轉化醫學優勢,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注重理論原創,理論研究一定要提高臨床療效,臨床經驗要轉化成創新中藥,這樣絡病理論研究不光造福國內人民,還能走向世界,造福人類。
大會進入學術交流第二單元,首先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楊躍進教授就《通心絡防治AMI介入治療后心肌無再流及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機制研究——艱難的探索和循證之路》做大會報告,他指出:(1)堅信中醫學的科學性,中醫藥是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挖掘加以提高,中醫藥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就是最好的循證研究;(2)心肌再灌注損傷是當今再灌注治療時代的國際難題,并指出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是心肌“無再流”產生的核心機制,“保護微血管內皮結構和功能”是防治心肌“無再流”的關鍵措施;(3)開展基礎與臨床研究表明,通心絡具有顯著的穩定主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能夠促進移植干細胞存活和心肌再生,顯著改善心功能;具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及完整性的作用,有效地防治了心肌無再流并縮小心肌梗死面積,并針對其可能的作用機制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佐證了通心絡可作為急性心梗的另一有效治療藥物,為解決心肌無再流和再灌注損傷的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黃從新教授就《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做了大會報告。他指出:(1)心梗后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藥物治療是目前絕大多數心律失常的治療首選,但仍有未能在遏制心律失常的同時降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或總死亡率的缺點。對多離子通道阻滯劑(如胺碘酮)的評價也處于尷尬的境地,雖然β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時可降低死亡率,但其仍有許多禁忌證,如心動過緩、血壓偏低等。心臟是一個完整結構,單一離子流異常并非心律失常唯一原因;(2)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研究思路從“抗律”到“調律”轉變,提出的從“抗律”到“調律”——整合調節治療心律失常新策略,開辟了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新途徑;(3)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循證醫學研究表明其具有有效治療早搏、陣發性房顫、緩慢性心律失常,基礎研究證實其具有多離子通道阻滯和非離子通道整合調節作用。此研究為“調律”這一理論假說提供了證據,也說明在絡病理論指導下通絡藥物在心律失常治療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最后,原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黃峻教授就《中藥治療心力衰竭的里程碑—解讀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臨床試驗》做大會報告,他指出:(1)過去20年心力衰竭的治療方法,以“疊加”療法為主,降低死亡率達80%,治療下病死率仍與常見惡性腫瘤相仿,目前尚看不到治療上出現突破的前景。(2)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開展隨機、雙盲、多中心的臨床循證研究,主要評價芪藶強心膠囊對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的影響,以及對生活質量等指標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響。結果顯示,芪藶強心顯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顯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質量、心功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6min步行距離,降低復合終點事件發生率。(3)本研究是迄今為止完全遵循國際心衰循證研究規范進行的第一個中藥多中心研究、為今后開展大規模改善預后終點事件研究奠定了基礎。令人振奮的陽性研究結果為中西醫聯合治療心衰的可能性提供了循證醫學證據,為我國及國際心衰指南修訂提供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