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創新性構建了“化學分析-體內代謝-生物機制”的中藥質量評估理論體系,完成的8個中藥標準收載入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藥丹參藥材和粉末2個標準被《美國藥典》采納,并被美國藥典會認定為今后中藥標準收入美國藥典的典范和模板
1月18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中藥復雜體系活性成分系統分析方法及其在質量標準中的應用研究”項目榮獲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國家對科技獎勵制度進行重大改革設立自然科學獎以來,中藥研究項目首次獲得該獎項,填補了中醫藥在此領域的空白。會后,該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在北京友誼賓館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只有對中藥進行現代質量控制,才能更好地保證中藥的質量,實現中藥的安全、有效、穩定、可控。”中藥材所含化學成分非常復雜,藥效不是來自任何單一的活性成分。缺乏能得到國際公認的質控方法體系是中藥難以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推進中藥國際化與現代化的迫切需求,中藥質量標準模式建立及新方法研究成為了首要任務。
果德安介紹,此次推薦項目屬于中藥化學、中藥藥物代謝和中藥藥理學研究領域。通過應用中藥化學、分析化學、中藥藥理學及現代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和方法,創新性構建了“化學分析-體內代謝-生物機制”中藥復雜體系活性成分的系統分析方法學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藥現代質量控制標準模式,其中,項目完成的8個中藥標準收載入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藥丹參藥材和粉末2個標準被《美國藥典》采納,并被美國藥典會認定為今后中藥標準收入美國藥典的典范和模板,取得了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
“中醫藥是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經驗科學,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詮釋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目前已逐漸為社會接受與認可。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科學的中藥質量標準,將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融入到傳統的經驗科學中。”果德安帶領課題組在國內率先開展中藥質量標準的系統研究工作,多指標成分定量結合指紋圖譜技術等多手段控制中藥復雜體系質量的模式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觀和多靶點作用,提出了“深入研究,淺出標準”構建現代中藥質量標準的基本理念。
他認為,該項目在中藥質量控制和均一性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與此同時,基礎科學也牽引著未來的研究走向,“三位一體”的中藥質量評估理論體系的確立有望對中藥的基礎理論研究起到指引、示范作用。
就中藥國際化和現代化方面,果德安提出,如何提供中藥有效、安全的科學證據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關鍵問題。“近15年來,在國家中醫藥相關部門、生產企業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藥現代化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與成果。中藥國際化仍處于起步階段,血脂康、丹參滴丸等藥在美國FDA展現了中藥國際化的良好勢頭。另一方面,中藥的質量控制上的不足仍然制約著中藥國際化的步伐,未來中藥發展需要加入更多科學數據,用現代科學技術演繹傳統中醫藥理論。”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的是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并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候選人;獲獎成果應代表中國科學技術水平,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或達到世界水平,且為前人尚未發現或尚未闡明,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的成果。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二等獎41項,一等獎再次空缺。本次項目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項基金的支持。(記者魏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