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時令養生 培養人體正氣
中醫專家支招百姓春夏防病
提醒中藥服用適當有助預防H7N9型禽流感,但不宜盲目跟風
日前,針對當下一些人服中藥預防H7N9型禽流感有濫用趨勢的現象,中醫專家指出,當前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例處于散發狀態,感染來源及傳播模式尚未確定,民眾不必恐慌。目前部分省市發布了預防流感中藥方及中成藥,群眾在使用時應根據自身體質和健康情況、在臨床醫生的辨證指導下科學使用,不宜盲目跟風自行使用。
專家表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同一種病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人群,中藥處方不一樣;同一個處方,有的人服了有效,對另外一些人就可能有害。比如,板藍根雖有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濫服。
在4月3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中醫藥防治春夏季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專家座談會”上,來自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感染病、肺系病、脾胃病、兒科等分會及科普分會的知名專家,針對當前氣候失常、流行病多發及百姓如何有效預防等問題,發揮中醫藥防治春夏季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優勢,為大眾保健提供了科學指導和實用的防治方法(詳見本報第六版)。
隨著春天的到來,一些可以引發疾病的細菌和病原體等也處于活躍狀態。此時,流感、麻疹、手足口病、哮喘等疾病容易出現。而且隨著氣溫的上升,人們急于脫去厚重的冬裝去戶外活動。這就給疫毒“從口鼻而入”造成很好機會。所以春夏季是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感染性疾病的高發季節,也是兒童感染病的高發季節。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溫長路指出,面對春夏季的多發病、傳染病,公眾應順應時令養生,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為預防疾病的著眼點。充分發揮和利用中醫藥“治未病”的長處,調理好寒溫、飲食、作息并適當運動;立足于人體正氣的培養,強壯身體,遠離疾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王融冰說,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發熱,且發熱的程度和長短都預示著疾病的輕重和生殺轉歸,宜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如出現高熱,老、幼、孕婦、有慢性病或特殊體質的人群最好到醫院就診,以防轉重癥。中醫學整體觀、強調內環境平衡等特色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實現防病的目的。
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張洪春表示,在近百年的疾病史中,“流感”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此,中醫“治未病”是強項,注意起居、飲食、情志等是人們預防流感的重要措施。(記者王 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