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醫藥人才培養水平實現高起點,樹立大醫精誠的傳承典范,打造人才培養示范的品牌項目,開展醫體結合“萬人計劃”。
?中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全面發力,實施“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試點建設項目,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體系建設,開展北京市中醫藥健康養老“身邊”工程試點工作,啟動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
?中醫藥健康產業繁榮發展,推進中醫藥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助力“一帶一路”發展,舉辦“走近世園花卉——2017”中醫藥版塊預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北京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全面振興發展的嶄新時代。這5年,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中醫藥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準確把握新形勢和新要求,實施了一批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工程;這5年,是不忘初心、胸懷夢想的5年,北京市醫藥分開中醫藥綜合改革開花結果,以藥養醫的機制得以破除,文化自信有力增強,學術生態整體改善,發展動能深度聚集,惠民政策不斷釋放紅利;這5年,是砥礪奮進、碩果累累的5年,中醫藥法貫徹實施,供給側改革全面深化,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中醫藥服務健康北京建設水平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極大增強。
近年來,北京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強制度頂層設計,整體謀篇布局,全市占比不到20%的中醫資源提供了接近30%比重的服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振興發展“北京方案”。
一是出臺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意見》,站位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出了7項任務13條措施131項具體工作,推動建立中醫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出臺并實施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
二是制定《京津冀中醫藥協同發展規劃》,推進京津冀中醫藥資源協同發展,啟動京廊中醫藥協同發展“8.10”工程。
三是積極宣傳貫徹中醫藥法,研究制定本市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考核、中醫診所備案制的實施辦法,推動修訂《北京市發展中醫條例》。
四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把新要求和新任務落實到《“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部署中,制定《北京中醫藥“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
第一,醫療資源合理布局體現新特色。
全市16個區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均圍繞中醫藥發展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戰略定位。東城、西城、朝陽、豐臺、海淀、通州、房山等區專門制定了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石景山、門頭溝、大興、懷柔、順義、延慶、昌平等區也在謀劃制定中醫藥發展規劃,朝陽、通州更是召開了全區中醫藥發展大會,首都區域中醫藥多元發展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第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現新突破。
共制定了關于改善中醫醫院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舉措,規范中醫醫療服務項目(針灸和推拿)、中成藥、中藥飲片的使用等6個配套文件。提出了具體管理舉措和控費指標規范中醫醫療服務,突出中醫藥特色。改革實施以來,北京中醫藥行業實現平穩過渡,改革成效顯著。
一是中醫醫院相關費用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改革后,全市中醫醫院的中醫藥特色更加突出,如在總體收入同比下降了2.5%的情況下,中藥飲片收入占藥品收入比重為35%,上升了5%。
三是有效管控促進了醫師診療活動更趨理性化,也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中醫師在實施非藥物療法時,更關注質量和療效,更加注重合理使用藥品;同時,老百姓在服務次數、服務質量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老百姓對醫事服務費、中醫非藥物療法項目費用所體現的中醫師的勞動價值比較認可。
第三,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新跨越。
搭建首都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新平臺。依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匯龍森科技園開展首都中醫藥科技創新轉化示范園建設試點,以搭建中醫藥全產業鏈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以資金為驅動,建立“聚人才、搭平臺、融資金、提價值、跨組織和互聯網+”的“5+1”產業生態服務體系。
建立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中藥研發創新機制。聯合市科委等11個委辦局開展首個政府中藥研發專項——“首都十大危險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中醫藥‘十病十藥’研發項目”,共征集149個項目,交易會推介57個項目。試點醫院和企業聯合建設研究所,建立企業與醫院新藥研發和轉化合作機制。對已上市中成藥的質量和價值進行提升研究,打造臨床一線中藥。開展中藥標準化建設項目。
第四,中醫藥人才培養水平實現高起點。
樹立大醫精誠的傳承典范。舉辦“國醫名師·中醫脊梁”——貫徹落實中醫藥法百名國醫宣傳活動,102名首都國醫名師發出貫徹中醫藥法倡議書,他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見證歷史、超越前人、續寫傳奇,托起文化自信與偉大復興的民族夢想。
打造人才培養示范的品牌項目。京豫宛三地聯合舉辦“仲景書院”。仲景書院整合了北京地區乃至全國優質中醫藥資源,依托河南南陽醫圣故里這個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優勢,搭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建立“仲景國醫三師”專家智庫,5年內培養300名“仲景國醫傳人”。啟動實施了西學中高級人才培養、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改革、“雙百工程”、規培基地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三優教學團隊建設等一批人才培養項目。
開展醫體結合“萬人計劃”。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和北京市體育局聯合主辦的2017年北京市中醫師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在北京體育大學正式開班,學員由北京市300余名執業中醫師組成。
第五,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注入新內涵。
推進市級中西醫結合疑難病會診中心建設。建設好分層分級的重點專科項目,實施中西醫結合醫院領跑計劃,創新腫瘤防治模式,推進腫瘤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模式試點,率先積極探索,成立腫瘤防治大數據中心。
加強中醫藥應急平臺建設。啟動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做好傳染病的中醫藥應急隊伍培訓,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落實《北京市院前急救條例》,在區級中醫類醫院設置急救站點。
推進北京市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全覆蓋工程。組織開展中醫藥婦幼保健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加強中醫婦科、兒科診療中心的布局,強化中醫婦科、兒科病房建設。推動中醫婦幼保健服務規范化管理,包括婦女孕前、孕中和產后以及兒童保健的各個環節,推進中西醫結合婦幼保健體系的創建。
京津冀中醫藥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果。正式啟動京廊中醫藥協同發展“8.10”工程,開展包括北京6家三甲中醫院10個重點專科到廊坊開設300張病床、北京10家三甲中醫院與廊坊10家中醫院建立醫聯體、北京12位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到廊坊、北京10項優勢傳統技術傳播到廊坊等8類共80余個項目,在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等方面與廊坊開展全方位合作,提升京津冀三地的中醫藥發展水平。
第一,中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全面發力。
實施“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試點建設項目。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中醫藥需求,北京中醫藥行業著力于創新服務供給模式。組建了由988名中醫人才組成的31個專家團隊,遴選了101個中醫健康鄉村和社區試點建設基地,通過長期派駐出診、開展師承、醫聯體建設等方式,為建設基地的百萬群眾開展中醫藥服務,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農村百姓和社區居民健康全周期中的作用。
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體系建設,開展北京市中醫藥健康養老“身邊”工程試點工作。
在東城、西城、豐臺、石景山、大興、通州6個試點區遴選了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中醫健康養老示范社區,開設105個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組建54個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聯合體,對6個試點區的100萬老年人開展“卡、包、崗”三結合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并開通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咨詢服務熱線96189。
北京中醫藥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啟動實施。建立服務聯動機制,由7個區、80家治未病服務機構、150個服務團隊,共計2000余名中醫骨干和健康管理專家在263個治未病服務點(包括:醫院、社區、健康管理機構等)實施聯動服務,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效果。治未病工程創新了健康理念,創新了中醫治未病服務的評價指標和服務指標,培養了群眾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掃碼參與服務的市民達14萬人。
第二,行業治理監管法治化與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結合首都標準和中醫藥行業發展規律,認真落實“放、管、服”的要求,穩步推進政務服務工作。開展證明清理工作,梳理簡化工作流程,實現審批事項逐步網上處理,提供更加便民的服務。開展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公共服務事項網上錄入工作,確保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公共服務事項準確納入全市公共服務事項信息化體系中,將現有的60項權力(不含行政處罰)梳理整合成39項。
建立健全中醫藥監督機制和平臺。借力大衛生的監督信息平臺,以北京大數據中心為依托開展中醫藥監督平臺建設,開展百姓科學就醫和打擊非法行醫的宣傳,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建立醫療機構依法治理內審制度,開展衛生監督隊伍的中醫藥政策法規培訓,實施多元化監督,強化監管力度。
第三,中醫藥健康產業繁榮發展。
推進中醫藥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隨著“健康中國”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在大健康產業構建發展中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連續9年組織“中醫藥文化宣傳周暨地壇中醫藥健康文化節”活動,每年吸引國內外近10萬人參加,已成為北京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支撐平臺與精品活動。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60個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層團隊,就近為社區居民提供中醫藥科普服務,覆蓋60個街道約300萬人。
推進“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東城等區縣10多個中小學開展了中醫藥課程建設。開展“北京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共推出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同仁堂等34家單位作為示范基地,推出13條中醫藥養生旅游路線。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助力“一帶一路”發展。加大中醫藥對外開放交流力度,連續4年成功舉辦京交會中醫藥板塊,共接待國外來賓10萬余人次,簽訂合作協議29項,簽約金額為6.6億元人民幣。
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北京市定為中醫藥服務貿易試點市,并以朝陽區為試點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建設。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籌建歐洲中醫藥發展與促進中心,首次實現與國外高校聯合開展中醫學碩士教育項目,在國外醫院開設設置床位的中醫診療區。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與巴基斯坦、拉托維亞、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中醫藥合作項目。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強政策溝通和戰略對接”平行主題會議上,歐洲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等16家單位共計31個服務包為首批北京中醫藥國際醫療服務包建設項目。服務包項目已在“京交會”“東盟衛生部長會”等場合推出,取得了廣泛關注和諸多好評。
2017年4月26日,“走進世園花卉——2017”展會在北京延慶區世界葡萄博覽園順利開啟,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規劃的本草園項目參加了此次預展。本次預展中,中醫藥展區以“本草印象館”為主展區,以中醫藥本草文化、中醫藥膳文化、中醫茶文化、中醫技術體驗、中醫運動養生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
面向未來,我們使命神圣,任重道遠。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奮力開創中醫藥工作的新局面,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