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國科協九屆四次全委會召開,提出將1-9-6-1的戰略布局作為2018年科協工作的主線。
其中,特別強調要加強科協組織的協同化,即進一步密切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的聯合協同,推進上下聯動和協作,形成“改革戲大家唱同臺唱”的氛圍,完善科協組織內外聯系的樞紐功能。
事實上,“深改方案”印發2年來,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各地方科協組織的積極作為,改革持續向下延伸,支持改革、參與改革蔚成風氣,產生了良好的聯動效果,主要表現在:
各地方搶抓改革機遇,全面落實中央關于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緊密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主動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邊謀劃邊落實,全面完成了改革的頂層設計,并著力向市縣延伸。
以開放的視野全力謀劃科協事業發展的新空間,向改革要動力,持續推進各項工作轉型升級,創造性地推出了一批新的工作實踐和做法。
圍繞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江蘇打造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被評為2017年度江蘇省首席優秀重點培育智庫,在全省智庫考核中排名第一,重慶的“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被市委確定為重點建設的智庫;湖北圍繞大局,形成18篇決策咨詢成果專報國務院、中國科協和省委省政府。
圍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北京建設企業創新簇,促進資源對接;上海在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臨港,建設3.2平方公里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四個對接”,打出一整套成果轉化“組合拳”。
圍繞人才服務,山東的智庫高端人才遴選和服務工作、江西的“百人遠航工程”、四川的“家在成都”工程,都是與組織部門協同開展的人才服務探索;河北創新聯系服務科技人才方式,建立個人會員制度和會士制度。
圍繞打造有為基層組織,浙江的“余姚模式”、福建的“福安經驗”,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陜西針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科技人才密集的省情,加強企事業科協建設。
圍繞助力脫貧攻堅,四川形成“4+1”扶貧模式,貴州打造“智富貴州”品牌工程,黑龍江建立包片聯系及聯絡員幫扶聯系制度,山西省科協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圍繞科普落地,甘肅扎實推進省科技館建設,順利竣工驗收;內蒙古、青海、新疆、兵團、西藏等面向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做好特色科普;云南推進“科普東盟”建設,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加強交流合作。
圍繞學會治理,湖北積極開展學會“承能”和“兩化”試點;湖南加強學會黨建,所屬130個學會已有129個建立了黨組織,嘗試派駐學會指導制度,從省科協機關和直屬單位選派31位黨員干部進駐學會擔任學會黨組織“第一書記”。
協同化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本色所在。中國科協與省市縣科協組織的協同,直接關系著改革的系統效應和事業的長期繁榮發展,要在戰略的頂層設計、資源的配置、平臺的搭建等方面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落實,形成戰略合力。
隨著科協系統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國科協與地方科協不能再維系原有的“火車頭與車廂”的被動牽引關系,需要組成聯動的“動車組”,全國一盤棋,上下同心,打開協同推進的新局面。
為此,2018年,中國科協擬以60周年紀念活動為契機,在以下幾個方面率先啟動相關工作:
一是開展凝練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工作。各地方科協結合本地區實際,在用好名校大師匯演工程、科學家精神巡展、老科學家采集工程等已有工作平臺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載體,重點做好對本地區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動員,中國科協也將進一步把中央媒體和“宣傳廚房”的資源引入地方,形成科協系統、科技界的“大合唱”。
二是在國際化中推動科協系統的全面開放。搭建中國科協論壇等平臺,以我為主創設話題,并將一些論壇可以放在地方舉辦,共同籌劃設計。
三是協同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進一步動員全國學會在智匯中國工程、科普品牌工程中加大對不同地區脫貧工作的精準化支持,突出扶智的工作特色,同時壯大基層科協組織,檢驗基層科協組織。
四是在大調研中進一步做好供需對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實施征求了各地意見,主動謀劃系統協同、資源對接的焊點,讓科協組織自上而下形成一個“動車組”。(來源:科協改革進行時微信公眾號)